傅作义的生平(傅作义的人生)
郑州地处大陆中部地区,常年降水量都不算高,经常遇到干旱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此,除去少有的极端天气,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能报保证风调雨顺,全靠国家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打实水利根基的便是新中国第一位同时是任职最久的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
傅作义1911年投身辛亥革命,随后进入保定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学习,国民革命时期,先后参与了中外闻的百灵庙大捷和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和平起义,拥有杰出的军事功业。新中国成立后,主动请缨担任国家水利部部长,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被为国家水利部部长。
作为军校毕业的高级将领,傅作义担任国家水利部长似乎有些“专业外就业了”,这就不由得疑惑,为何会选举通过傅作义作为水利部部长?还让傅作义这铁血将军竟情难自持激动落泪,他又能否胜任这一职位呢?
>傅作义的生平(傅作义的人生)
布衣将军,高洁若莲
傅作义的出身并不算贫苦,但也不是很富裕顺心。年幼时期,家境一般,只能靠父亲傅庆泰在黄河渡口,以背客人到对岸挣些脚力钱来勉强糊口。6岁那年,傅作义靠着父亲傅庆泰东拼西凑出来的学费,勉强读了太原陆军小学,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北京清河镇第一陆军中学学习军事。
此时,由于“过于优异”使得傅作义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还与家境富裕的同学攀比其吃穿用住,花钱也随之大手大脚,更有甚者,只用了两个月就花完了一学期的生活费。最后,无计可施的他只能硬头皮向同学借了二十两银子,才勉强度过一个学期。
不知如何开口傅作义在过年休假回家时,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向父亲交代。满心羞愧的他不敢面对父亲,心想父亲大概会将他狠狠大骂一顿。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父亲没有打骂他,也没有说一句骂他的话,而是做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
父亲傅庆泰将傅作义带到黄河边,对他说:“脱掉衣服,跟我下河”。傅作义还一头雾水看着父亲把衣服脱了跳下去,不耽搁地脱了衣物紧接着跳了下去。
直到冰冷刺骨地河水接触皮肤的那一刻,他瑟瑟发抖地看了一眼父亲。傅庆泰看着泡在水里一直颤抖的傅作义,面无表情的说:“我从里背客人到对岸,每次只能得到几个铜板。你挥霍掉的钱,都是我这样一趟趟背出来的。”
傅作义更是羞愧的无法言语,自己肆意挥霍掉的是父亲刺骨的痛,回想起自己花钱的潇洒的同时,父亲还在刺骨的黄河中给人“做牛马”,如此这般是何等不孝。
也正是因为这次父亲傅庆泰言传身教,傅作义一生崇尚简朴,被人称作“布衣将军”。
在军阀混战和声色犬马的国民党政府中,傅作义的做派不得不说是一股清流。带着年轻时,造福一方百姓和三民主义的思想,傅作义对于同样追求中国人民幸福未来的中共中央可谓是志同道合。抗战时,欣赏很多共产党员的品格和才华,双方来往不断发展友谊,交换情报,互派信使。
毛主席还将自己的整军思想和政治著作赠送给他,延安陕北公学和抗大还为他提供人才支持,可以说是半个社会主义战士了。他的女儿还是地下党工作者,在和平解放北京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可以说明,为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对傅作义评价如此之高,不只是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北京,而是对傅作义的人格魅力的肯定和赞赏。
当世大禹,治水安民
自幼在黄河边长大,黄河泛滥给家乡带来许多灾难,也给他留下了印象深刻的苦痛记忆,因此傅作义十分重视辖区的水利农业的发展。在绥远任职初期,他带领军队驻守河套西段(后套),发动手下军官士兵开展大规模屯田运动,同时在当地兴修水利。
因此,傅作义的十几万的部队就变成了“十万水军”。随后1941年,傅作义指派第十七师的官兵3000人,帮助下级政府修建水利工程,能够引杨家河的水浇灌田地,让放低三万多亩耕地得到及时灌溉。在当时国民政府以及整个中国仍然在侵略者和军阀的铁蹄下遭受摧残的环境中,能够着实为百姓的跟进建设考虑的将军属实难能可贵。
从1941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的近六年时间里,傅作义以及他的部下在后套所挖的渠道有宽15米以上的干渠达1700多里;宽3米以上的支渠,一万多里。干渠和支渠纵横交错,可谓是渠水遍地。水渠灌溉耕地大约一千万亩以上。
由于水源增加,除了良田美井,水渠发展渔业,养殖鲤鱼等水产生物既能满足当时绥远市场的供应需要又能满足部队物资的补给。
在傅作义任期之下绥远的农业发展态势良好,鸿雁鹭鸶等鸟类栖息,风景优美,盘旋上空,悦耳鸟鸣生生不绝,是灰暗的时代一副绮丽的近代“生态画卷”,水利农业得到稳固发展,绥西的产业随之逐渐走向繁荣。
一腔赤诚,铁汉热情
1949年9月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就在大家激情高涨的听周总理宣布国家政府的各部门的人员安排的时候,只听得会议上突然传来一阵哭声,这让周总理万分诧异,只好暂停会议,询问哭声的主人警示戎马半生的傅作义。
原来是回想起国民政府下的旧社会,就算黄金万两也不能买到这个位置。而只因自己无意间说起自己喜欢水利工程,却被领导人铭记在心并且还把关系着国家根基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给他,喜极而泣。
傅作义在任职最初,谦虚称呼自己为水利工程的门外汉,即使有治水经验在身,但是全国的水利工作并不简单。为了不辜负中共中央的信任,与其他转业来只坐办公室办公的同事不同,带着少许的工作人员和专家三天两头地外出考察。
北到松辽平原,西到天山脚,东至莎经之滨,南至珠江三角洲,走遍了大江大河不计其数。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更是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自小在黄河边长大的他对着黄河有着很深的情感。在1945年,他就一直想治理黄河的的水患问题,还邀请了国民政府的水利委员会的专家前往黄河进行勘察,只是因为内战包而被迫搁置。
如此大好的机会怎能放过,走在黄河的岸边,他看了看奔腾的黄河,身先士卒带着专家们进行考察,寻找适合修建大坝的地方。由此,至今在水利工程重重要枢纽之一的三门峡大坝就由此诞生了。
1957年的三门峡大坝的开工仪式上,傅作义反复强调黄河根治工作的重要性,典礼完结就立刻赶往下一个视察点。在无数次奔波劳累中突发心脏病才被放弃行程。
修建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开工典礼也不是傅作义的目标。在三门峡动工时期,他也不闲着,沿着黄河往下游视察,过了通关,又到郏县。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之下,花甲之年的让傅作义的身体已不似曾经那般能忍受住舟车劳顿。
尽管如此,他也没有停止脚步,白天赶路,晚上直接夜宿黄河沙滩。甚至到洪泽湖蒋坝是,因路程原因,只能靠步行,他也毫不犹豫的和大家一起前进。进工棚,下工地。与工人吃住一起,不仅在乎工程,也关心劳苦功高的千百工人。
由于长时间的奔波劳苦,无法规律饮食,饿了就干嚼几口随身带的馒头,逐渐患上了胃病。傅作义也不以为意,依旧到处为了水利建设而奔波,胃病也演变成了胃癌。
可以说,新中国水利工程的历史,一半写的都有傅作义名字。
青山松柏肝胆相照
作为投降的将领,傅作义在有过顾虑和被排挤的经历。在同工作单位的有因为他是国民党的降将而冷嘲热讽的,排挤打压的同事也不在少数。由于经常视察,傅作义也不以为意,工作方案和水利文件认真查阅后,索性将签字的权力放给了副部。
当然这样下去,中央领导人也察觉到了异常,很快就发现了傅作义被排挤的现象,为了避免他的权力被架空,没有傅作义名字的文件,中央一律驳回。
经过这些之后,水利部的运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傅作义看到新中国对自己的重视,反思并改正之前睁只眼闭只眼的状态,对水利的建设更是热火朝天。
到了晚年,就算是养病也不停的勘察水域,日夜颠簸,为国为民的操劳身体也愈发不好,在举荐好水利人才,傅作义于1972年不得不因病辞职并被确诊为胃癌,1974年,长时间忍受病痛折磨的傅作义,弥留之际还在关心北方是否下雨了。
直到如今,中国农业的发展依靠水利工程的坚实根基,水利工程的奠基者便是傅作义。大多数人提起他只知道是国民党的将军,却很少了解他一腔治水抱负,为民服务的“人民部长”。男儿有泪不轻弹,七尺之躯当众涕泪纵横,可想而知他有多么激动。
和平解放北京青史永记,祖国的河山印有他的足迹,崇山峻岭还有他的身影,奔腾的江水融进他的血汗,于后世千秋万代的华夏山河,每一处湿地良田,必能见到他璀璨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