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杨凝式新步虚词高清附释文)

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杨凝式新步虚词高清附释文)

作者:延陵山人

>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杨凝式新步虚词高清附释文)

其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享年八十二岁。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其传世作品主要有《座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践》、《神仙起居法》、《夏热帖》,这几件都是墨迹。杨凝式的传世作品,虽然字体、布局、章法有很多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不拘一格、性情所至。

观其作品,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似乎都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发生,他对作品空间的秩序美感有着极强的领悟,并对作品的书写有着积极的投入。作品虽然较少,但其酣畅淋漓的气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笔者的书法审美,在临习杨凝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常常感叹于其天真烂漫的书写状态和不拘一格的章法布局,情不自禁为之所动,故临习时用功尤勤。

《韭花帖》

对于《韭花帖》的“潇散有致”,前人早有论述。杨凝式师‘‘欧、颜,但此帖似乎不为唐人所限,而有魏、晋之相。李瑞清就说过:“此书笔笔敛锋入纸,《兰亭》法也。”《韭花帖》体势紧结,仏一‘多欹侧’;虽字字分离,但气息相通。从具体字例来看,

有的字重心偏上,如第一行的“兴”;

有的偏下,如第二行的“简”;

有的偏左,如第一行的“輞”;

有的偏右,如第二行的“翰”。

每个字外在感觉平稳,实则内含律动,故而形成一种动势。全篇又以“寝”、“秋”、“实”等字的疏密呼应来构成荡气回肠之感,让人回味无穷。看《韭花帖》的疏朗,不禁联想到钟繇的《贺捷表》,这显然不同于唐人的书风,这是杨凝式个性的张扬还是对先人的继承?不得而知,也许是杨凝式自身对审美有着特别的感悟吧。

《卢鸿草堂十志图践》

把行书写成这般茂密的,在杨凝式之前并不多见。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随性之作,为了写成这段题践,之前并没有过多地考虑谋篇布局,这样反而有一种轻松之态,随手拈来,于无意中写有意,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让人感觉不突兀,因为气息流畅,随心而动。

其实这一点对于一件书法作品的形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如作品中字形的大小反差、参差错落,在整篇作品中都显得相当自然。“览”、“书”、“家”、“卢”、“然”、“鸿”、“制”、“引”、“嵩”、“开”、“谏”、“议”等,写得很大,而“中”、“君”、“山”、“大”、“不”、“比”“也”、“七月十八日”等,写得很小。再如,字的粗细、重心等方面的变化处理,使整幅作品达到一种“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神仙起居法》

《神仙起居法》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直下直落,有痛快淋滴之感。草书中时时夹杂些行书,后人称其为“雨夹雪”,米称其“天真纵逸”、“類鲁公《争難帖》”,《神仙起居法》具有与《争座位帖》相似的纖厚实賊条,而且用笔兼具流转酣畅之势。

此帖与《韭花帖》的潇散、《卢鸿草針志图跋》的茂密都有不同,用笔速度相对快捷了许多,行距分明,前四行行线较直,从第五行起有波动之感;字形拉长,如第四行“行”字有一纵千里之痛快;线条流动,字势连接,偶见扭转,如第二行“处”、第六行“成”、最后一行“师”等。杨守敬《学书迩言》称:“脱胎怀素,虽极纵横,而不伤雅道。”

观此书,其狂不及《自叙帖》,淡雅不如《小草千字文》,但似乎两者兼而有之,这样一种错觉可能就是杨凝式具有的会“造势”的本领,也就是说,作品的气势贯通并非一定要点画的牵丝连带才能实现,这种本领其实我们在《韭花帖》与《卢鸿草堂十志图践》已经有所体会。

包世臣还提出杨凝式草书具有八分遗意:法会“洛阳草书通分势”他这样评价是因为杨;书线条凝练。而《神仙起居法》用笔的严实与、乾:、绞锋,与《平复帖》倒有几分相似。中唐以来张旭、颜真卿的“屋漏痕”“锥画沙”等对线条的实践与认识,影响着杨凝式的审美,他能从颜氏学得气度应不是难事。

《夏热帖》

《夏热帖》已经残破,无法辨析原来面目,但从残存的字迹来看,仍然能够感觉到颜真卿对他的影响。不过在颜字的基础上加了些折笔,如“夏”、“履”、“蜜”、“水”、“致”、“席”等字。杨凝式在使转中加入顿笔,增加了线条的力量感,也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书风。

另外还有一明显特征就是前半段比较理性,后半段则多率意,笔势飞动,浑然一体。帖中不仅字形宽、长、扁、方各具姿态,而且厚重而又灵动、左右欹侧、纵横跌宕、上下呼应等等审美法则都运用得炉火纯青,看似狂纵、不拘一格,实则都在情理之中。

这是杨凝式不同于别人的地方,也是他独有的书法面貌,这与他佯狂的个性应该是有一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