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羽长秀后代(丹羽长秀的一刀)
在日本战国时代的政治博弈斗争中分地是一件天大的事。在封建时代,一切政治斗争都源于同一个争端:对土地的控制权。这是谁的土地,土地是怎么得来的,土地应该如何管理经营,是战国时代武士们的主要政治活动所围绕的核心利益诉求。这是谁的土地,是受封于织田的还是秀吉的?土地是怎么得来的,是荣立织田的战功获得的封赏还是秀吉的战功获得的封赏?土地应该如何管理经营,是接受织田的领导还是秀吉的领导?这些一连串的与土地直接相关的问题,对于与秀吉关系密切的外样家臣团来说不是个问题。但是对于织田家谱代家臣团来说,就是个能要你命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所带来的政治影响直接导致了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的窘境,白白给德川家康做了件嫁衣裳。
>丹羽长秀后代(丹羽长秀的一刀)
其实,秀吉在分地这件事上做的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尽管他下手很快,贱岳合战打完后不久就开始分封了,但是从分封的实际情况来看,秀吉并没有任何刺激谱代家臣团的意思。对于战败者柴田胜家和织田信孝的领地,秀吉并没有将这些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嫡系力量,而是按照之前的约定,分封给了同盟者,丹羽长秀得到了柴田胜家的领地,池田恒兴得到了织田信孝的领地。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虽然是秀吉的同盟者,但是他们都是织田家谱代家臣团的成员。表面上看,不过是土地在谱代家臣中间流转了一下,从反对秀吉的谱代家臣手中转到了支持秀吉的谱代家臣手中。就是这个形式大于实质的分地,给秀吉在政治上带来了天大的麻烦。而这个麻烦,秀吉一开始并不以为意,反而因为形势的发展极为顺利而对自己正在急速扩大的权势影响力非常自信。直到小牧长久手之战打响之后,秀吉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才让秀吉意识到了问题的极端严重性。
图为现代仿建的大阪城天守阁,有一种说法认为秀吉分地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修建大阪城
织田家谱代家臣团控制着浓尾平原,秀吉主要是在近畿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分封领地。大阪城的筑建标志着秀吉成功确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对近畿平原的政治统治。当时的关东平原还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出来,仍是一片蛮荒之地。本能寺之变前的信长已经能够有效地统治日本的两大平原地区,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时的天下已经在信长的手中了。
分地给秀吉带来的严重政治问题在哪呢?那就是秀吉究竟该以谁的名义进行统治:是织田家还是自己,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政治问题。这可不仅仅是个名义而已,小牧长久手之战就是为此而打,在这个过程中可是死了很多很多人!织田家谱代家臣团的立场很鲜明,他们认为秀吉没有资格分地,他没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分地,他没有资格不经过与大家的协商就自行分地,哪怕就是个名义也不行!参与分地的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因此成了谱代家臣团中众矢之的的叛徒。
丹羽长秀的立场始终摇摆不定,让人捉摸不清,他站了秀吉的队,却在政治上并不向秀吉靠拢,在后来的几个关键时刻掉链子,公然拒绝与秀吉合作还扯秀吉的后腿。这种政治表态虽然算是得到了谱代家臣团的谅解,但是谱代家臣团却拒绝承认丹羽家之前在织田家的重臣地位,这让丹羽长秀既狠狠的得罪了秀吉,也没能重新做回织田家的重臣和谱代家臣团的领导人(谱代家臣团之前推举的领导人是柴田胜家和丹羽长秀,胜家是话事人,长秀是辅佐,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关系)。虽然得到了柴田胜家的北陆百万石之地,但是丹羽长秀的两面不讨好使得丹羽家在政治上迅速的衰落了,最后所谓的百万石根本就保不住。丹羽长秀在整个过程中,其实一直是比较尴尬的,这从他在政治上并不积极向秀吉靠拢表忠心可以看出来他仍然倾向于谱代家臣团,还想着在接手柴田胜家的百万石实力之后能够继续领导谱代家臣团,结果谱代家臣团却不再支持长秀了,长秀后来屡次和秀吉作对,可是谱代家臣团视而不见就是不买账。谱代家臣团或许是因为他的家臣们的缘故,已经不能再信任长秀了。因为长秀本人在政治上不支持秀吉,丹羽家的家臣团支持的很!长秀的家臣们对与秀吉合作的政治前景极其乐观,从筹备信长葬礼开始,很难说长秀后来的一系列行为就是他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家臣们裹挟的结果。
图为池田恒兴
很多人以为在清州会议之前,池田恒兴只是个小人物,因为是信长一奶同袍的乳兄弟,秀吉才捧他上位的,其实这是个大误会。恒兴是织田家实实在在的大人物,他就是传说中的织田家“内府大人”,信长直属的近侍家臣团的领导人,可能很多人以为统领近侍家臣团的是森兰丸,其实不是。恒兴在信长生前深受信任,自己也非常有能力。他是信长的“中办主任兼中央警卫团团长”,对外可以直接代表信长发号施令。“内府大人”虽然低调,但是他的权势有多大,举个例子:家康的“内府”是本多正信,对战国史不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但他却是当时能够代表家康发号施令的不得了的大人物。
与长秀相比,池田恒兴在谱代家臣团的眼中就太过分了。池田恒兴自以为有秀吉的撑腰,丹羽长秀表现地又不积极,自己就可以在政治上来个大跃进,认为自己可以代表秀吉来领导谱代家臣团了。秀吉给恒兴划拨的政治资源、军事资源和经济资源也确实让恒兴产生了这种雄心壮志和迷之自信。秀吉让恒兴来做三法师的保护人,把三法师这个宝贵的政治资源给了恒兴,又把堀秀政和森长可两员猛将作为重要的军事资源给了恒兴,还把美浓作为富裕的经济资源给了恒兴,又有秀吉明确的表态支持,这些无疑都增强了恒兴统领谱代家臣团的信心。恒兴在政治上积极向秀吉靠拢,犯了谱代家臣团的众怒。谱代家臣团的领导人是由谱代家臣们选出来的,不是由他秀吉任命的,恒兴这么不要命的顺竿往上爬,那也就不用活着了。
谱代家臣团不能任由秀吉这么不知天高地厚,那是必须要搞点事情出来的。第一件大事情就是信孝之死。信孝死了,死于信雄之手,这件事让秀吉大吃了一惊。虽然后世有人言辞凿凿的说是秀吉借刀杀人,不过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是因为秀吉杀人不会假手于人,杀人是一件彰显权威的事情,借刀杀人对秀吉有弊无利。而且秀吉即使真得不想承担害死主公之子的恶名,又真得需要杀信孝,最好的办法是让信孝突发急疾“意外病亡”,假手于人的勒令切腹既无助于彰显权威,也无法做到不为人知。其次是因为秀吉犯不着杀信孝,信孝对秀吉的威胁并没有大到要杀他的地步。如果信孝与秀吉作对就得死,那要死的人多得去了,秀吉就是一路把与自己作对的人给打趴下再大方的宽恕对方来壮大自己的势力的。如果秀吉真的把与自己作对的人杀掉,那秀吉身边就剩不下几个活人了。有意思的是,那些被秀吉打趴下的人一旦真的得到了秀吉的宽恕,会从此在政治上无比坚定地跟着秀吉走。这大概是因为亲历了秀吉的非凡手段之后,由此产生了比常人对秀吉更大的信心吧。事实上,在历史上跟秀吉作对而被秀吉杀掉的人并不多,而且就这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秀吉从来都是亲自动手以彰显自己的权威,比如:北条氏政、外甥秀次、千利休。再次是因为信孝对秀吉有利用价值。秀吉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政治问题是怎么去控制织田家谱代家臣团,信孝是秀吉可以借用的重要筹码。即使信孝一时间真的不肯从,秀吉也犯不着杀他,假以时日,或许情况会有所变化能让信孝改变主意也说不定,责令避世出家已经完全可以达到秀吉的目的,毕竟死人是无法再活过来的,而信孝一个活人,秀吉随时可以乃伊做特。
事实上,正是基于这种非常正常的想法和考虑,信孝一点也不认为秀吉会杀了他。在岐阜城被围困之后,信孝并未抵抗,而是选择投降了。从信孝选择投降而非切腹自尽来看,他与秀吉之间就是有着合作的可能和空间的。对于信孝的不肯切腹自尽,秀吉自然会心领神会,宽恕信孝以备日后留用,这完全符合秀吉的一贯作风,对信孝也不该有例外。
有种说法是秀吉在举办信长葬礼之后,开始向信孝和胜家下手,后来在兵围岐阜城,强迫信孝交出三法师的同时,还迫使其向秀吉交出了人质,其中有自己的生母和妹妹。后来在贱岳合战的时候,信孝趁着秀吉在贱岳与胜家对峙,于岐阜城发动叛乱,秀吉于是下令杀掉了信孝交给自己的人质,而且率兵2万离开贱岳前往美浓平叛。也就是说秀吉是信孝的杀母和杀妹仇人,杀妹也就罢了,杀母之仇是什么性质?依照儒家伦理,此仇不共戴天,两人怎么还可能有合作的前景呢?后来信孝不肯切腹自尽,他留下一命是想干什么,他愿意投降秀吉,秀吉哪有胆子接纳他呢?秀吉大概没有想到岐阜城破他还不肯死,让他活着又不放心,于是勒令信雄将信孝杀掉。这种说法是现代人的臆想,尽管真的有这种可能性,不过在战国时代,即使秀吉干出了这种事,他和信孝还是有合作的可能的!
首先是因为其母乃是人质,人质就有人质的觉悟和宿命,不能因为其母被杀就定性为杀母之仇,战国时代不这么看问题。其次是因为秀吉杀人质系事出有因,非因是其母亲。信孝的叛乱很大吗?不大,信孝当时没有多少力量可以用来叛乱,那秀吉吃饱了撑的,又是杀光人质,又是率军多达2万急行军赶往美浓,小题大做嘛。还真不是,信孝叛乱确实让秀吉很着急,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信孝为什么可以罔顾人质性命不惜发动叛乱,一方面是因为他可能认为秀吉不会杀自己的母亲,杀妹妹等几个次要人质,留下主要人质的母亲不杀当作筹码这才理性嘛,但事实是秀吉下令全部杀掉一个不留。这就牵扯到另一个方面,信孝发动的叛乱真的很重要,其重要性已经达到了其母亲之死与叛乱相比微不足道,可以为此牺牲的地步。
秀吉在当时最恐慌的就是整个谱代家臣团都起来反对自己,所以秀吉竭力的在分化瓦解他们。北陆的谱代家臣团正在贱岳与自己对峙,表面上看是自己优势占尽,但是在占据优势的时候其实是最容易翻船的,因为第三方势力很有可能会选择支持弱势的一方导致逆风翻盘,这是秀吉很担心的地方。如果浓尾的谱代家臣团想明白过来了,还是决定支持胜家,突然在浓尾地区起兵,秀吉当时就有可能输的一败涂地!此时浓尾的谱代家臣团显然意见不一致,其中信雄及其家臣团就是支持自己的,但是政治立场真的谁也不敢打保票。一旦信孝起事了,可能就会传递出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一旦慢慢的扩散开来,取得了浓尾地区越来越多的谱代家臣的共识,到时候会有一只又一只的军队向信孝靠拢过去!秀吉对于信雄的拉拢,其实信孝只要放弃自己的织田家继承权,承认信雄是织田家之主,秀吉对于自己的政治统一战线还那么有信心吗?所以秀吉急得是刻不容缓,杀鸡使上了牛刀,下令杀尽人质(杀尽人质是一种有效的威吓手段,浓尾的谱代家臣在看不清局势发展的情况下都得好好想一想是不是由自己来当这个旗手做这个出头鸟),并亲率2万精锐即刻兼程赶往美浓。如果佐久间盛政服从了柴田胜家的命令,一击得手之后迅速回撤,那么就不会被秀吉给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一举制胜,那么秀吉与胜家在贱岳的对峙还将进行下去,信孝在岐阜城的叛乱是否会得到浓尾地区越来越多谱代家臣的响应,信孝承认信雄是一家之主是否就会逆转局势,联合整个谱代家臣团一起反秀吉,真就是个未知之数了。
正是因为信孝之母是在一个如此复杂的大背景环境之下,作为一名人质因为激烈的权力斗争而死的,因此其母之死与杀母之仇之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信孝作为战败的一方,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惨痛,秀吉作为胜利者,做了形势严峻之下不得不做的事,双方仍然是可以达成谅解的。事实上,战国时代之所以被称为战国,就是因为敌人和盟友之间的界限,朋友和仇人之间的差别,真的不能用现代人的伦理道德去看待。
信孝之死,疑点重重。有些人还认为这是秀吉在要求信雄这么做,是对信雄的服从性测试,看信雄对自己的命令怎么处理,是不是遵行。杀了信孝就是在纳投名状,是秀吉在强迫信雄站队。信雄一开始不敢违逆秀吉,只得杀了信孝。这个观点很有市场,不过是在胡思乱想。因为如果是投名状,那么秀吉应该会广而告之,并且发布命令和下发书状,在做足了舆论宣传之后,再看信雄行不行动。实际情况呢,信孝死得非常突然,事先无声无息,信雄奉的所谓命令只是一个口令,并无书面佐证。这完全不符合纳投名状的通行做法。
在战国历史上,纳投名状最有名的故事莫过于信长勒令家康杀掉信康事件。从信长的做法中大概可以看出纳投名状是怎么回事,正式下达命令,公开宣传,丝毫不顾忌对家康施加压力,这一切做足之后,再看家康如何行动。从信康被抓到自尽,中间来来回回持续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家内震动,舆论大哗。悄无声息杀人可不是纳投名状的作风,事实上施加的压力越大越过分,投名状的服从性测试越有效果。
图为信康被勒令切腹
信康究竟因何而死,历史上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投名状只是其中的一种猜测。这种说法认为信长勒令家康杀子的原因是强迫家康站队表态。家康原本是信长的盟友,但是随着信长天下布武、君临八方,信长与家康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像君臣而非盟友了,这让家康十分忧虑,是继续跟从信长还是联合北条、武田反信长,家康也知道自己与信长的关系是越来越微妙了。信康虽是信长的女婿,但是政治立场却是反信长,意图维持德川家的独立地位,联合武田和北条共谋大事。信康的母亲筑山殿一直在促成德川家加入反信长联盟但是始终不能成功,家康不同意,信康也不赞成。但是德川家中已经形成了一股相当强大的势力要求尽快加入反信长阵营。信康在等待时机中慢慢的转变着态度,家康则面临家中反信长势力施加的巨大压力而犹豫不决,信长察觉到了德川家中这种紧张而微妙的气氛,于是狠狠的帮了家康一把。这一招对家康是多么痛的领悟,后来家康在关原合战中又照葫芦画瓢用在了小早川秀秋的身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效,不过这是后话了。
与秀吉相比,信雄的动机和理由就比较多了。有意思的是,信雄狠下心杀信孝倒是真的有可能是在纳投名状。只不过,这个投名状不是纳给秀吉的,而是向谱代家臣团表决心的。理由是信孝死后,信雄遂成为谱代家臣团公认推举的领导人,这个领导人身份可不是由秀吉任命的。信雄能够得到谱代家臣团的认可并被推上位,难道会是因为他不敢反抗秀吉而杀掉了信孝?
图为家康与德川四大天王,从左至右:本多忠胜、酒井忠次、德川家康、井伊直政、榊原康政。
家康在本能寺之变前,已经建立起来一支各方面的素质都不亚于秀吉中国军团的嫡系精锐家臣团,这个家臣团指挥着一支战斗力强悍、后勤保障充足的三河军团。这只精锐嫡系部队有一万五千人,是家康与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中进行军事对抗的主要资本。本能寺之变后,家康也像秀吉一样迅速抓住时机实现了快速扩张,他的权势开始染指武田家的领地甲斐和南信浓,家康的势力一下子膨胀起来,从70万石跃升到了120万石。不过家康的权势扩张是建立在武田旧臣的暂时屈服之下,他对新领地的控制只能维持当地豪族表面的政治承认,甚至都谈不上政治服从,这远远不能和秀吉对于新领地全面彻底的政治统治相比。在小牧长久手之战后,家康携大胜之威,试图加强自己对武田旧臣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结果遭到了武田旧臣支持和推举的大牛人真田昌幸的“再教育”。因为真田昌幸的牵制,家康始终无法将武田旧臣真正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之内,还因二次上田城合战成就了真田昌幸的武名。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第二件大事情是信雄与家康结盟了。这件事比信孝之死要严重得多,绝不是让秀吉吃了一惊这么简单,这其中的关系非常的复杂且微妙。最直白的说就是,两人的结盟基本上断绝了秀吉从政治上去分化、瓦解、拉拢谱代家臣团的可能,两人的结盟使得浓尾地区已经有隐隐然要脱离秀吉掌控的趋势,秀吉仅仅通过政治手段就可以支配和驱使谱代家臣团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家康原本就是织田家的盟友,与谱代家臣之间可以说关系早就十分密切,家康对谱代家臣团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秀吉。秀吉在主公信长时代,一直被谱代家臣打压,“提鞋小子”、“猴子”、“秃鼠”都是谱代家臣对出身低微的秀吉的嘲讽。秀吉明明做了信长的近侍,照道理说应该不难找对象,结果呢愣是打了好多年光棍成了大龄青年,其中就有谱代家臣对秀吉的各种打压,导致当时虽然秀吉深受信长信任,但是大家都不敢跟秀吉攀亲戚。后来还是信长的弓箭队队长浅野长胜慧眼识英雄,硬是要把自己的养女宁宁嫁给秀吉,秀吉这才在25岁的“高龄”总算娶上了媳妇,结婚时两人的婚礼非常简单,因为无人参加,宾客就只有几个好友,不过据说信长亲自出席了秀吉的婚礼。从秀吉早年的经历来看,他与谱代家臣团的情感联系非常的淡漠。后来信长提拔并培养秀吉去领导外样家臣团以便牵制谱代家臣团,这又使得秀吉和谱代家臣团的关系因为争权夺势而变得剑拔弩张起来,这中间也没少结怨。谱代家臣与秀吉的那些恩怨情仇也成为后来谱代家臣始终无法信任秀吉,不惜与秀吉兵戎相见的重要原因。
图为秀吉与宁宁。秀吉从18岁起,做了信长的近侍。草履番听起来好像不上档次,其实却是始终跟在信长身边的近侍之一,乃是与信长最亲近的人,他可以参与信长的所有政治活动!(虽然只是蹲在屋外旁听)。这里要澄清一下,给主公提草鞋的不是下人,主公身边没有下人,战国时代的主公是完全被一群近身武士包围并侍奉,主公的日常生活是由直属家臣中的近侍来照料和安排的。秀吉做了七年的近侍才总算有人敢把女儿嫁给他了。这算个什么事?要知道凡涉及主公信长的事情没有秀吉不知道的,这么一个跟主公走得近还得宠的消息灵通的近侍,怎么娶老婆都困难呢?原因出在秀吉的出身上。谱代家臣认为像秀吉这种出身没有资格做主公的近侍,哪怕提鞋也不行。言外之意是近侍这种和主公最亲近的家臣只有谱代家臣才能干,像秀吉这种地头出身的乡下野武士是痴心妄想不守规矩(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秀吉有姓氏,他姓木下,这表明他是武士家庭出身。父亲名叫木下弥右卫门,这表明他父亲荣立右卫门的军功,因而可以弥右卫门自称。秀吉有资格竞聘信长的近侍,这表明他父亲弥右卫门立的军功还不小,可以作为儿子谋职的”推荐信“。战国时代的近侍选拔绝非像后世演绎的那样,信长可以在街市上随随便便招个做小生意的没有姓氏的平民,哪怕是信长这样不循常理、藐视常规的主公也不行。宁宁的本家姓杉原,做了浅野家的养女已经和本家没什么关系了,秀吉不可能继承宁宁本家的姓氏,如果秀吉是做上门女婿,那他应该改姓浅野。武士分住城里的和住城外的,分有编制的和没编制的,住城外的是乡下武士,没编制的是野武士)。不过信长并不以为意,他有意要招个提鞋的近侍或许就是为了让谱代家臣的子弟拉不下脸来竞聘。不过秀吉做了近侍之后,并不招谱代家臣待见,不仅仅是出身问题,还因为他帮着信长出了好多主意,这让谱代家臣极为恼火,因为能影响主公的只能是他们这些谱代家臣。于是秀吉被下了“封杀令”。这是他始终找不到老婆的主要原因。秀吉25岁时,浅野长胜甘冒大不韪,把14岁的养女宁宁嫁给了秀吉,秀吉是十分感激的。不过这时已是桶狭间之战过去2年了,信长的权势今非昔比,谱代家臣已经不敢再明着公开为难得宠的秀吉了,“封杀令”的威慑力大不如前。也有说法声称宁宁嫁给秀吉时已是17岁甚至是18岁的“大龄剩女”了,因为很难找到婆家,谱代家臣才网开一面便宜了秀吉。秀吉与岳父相识之事也有说法称:信长创造性的将弓箭与铁炮混编协同作战,浅野长胜是弓箭队长,秀吉是铁炮组长,两人在桶狭间之战中配合的很好,为信长立下汗马功劳,秀吉还在战斗中救了长胜一命。
面对信雄与家康两人的结盟,秀吉不是没有做过努力去拉拢谱代家臣团,事实上秀吉很下血本。秀吉将浅井三姐妹中的老三阿江嫁给了谱代家臣团中的骨干成员大野城主佐治一成,他是织田信长的外甥(母亲是信长的妹妹),掌管织田家的水军,控制着伊势湾的水道。结果这个佐治一成在收到了秀吉这么巨大无比、诚意满满的一个大礼包之后,居然还带头跟秀吉对着干!气的秀吉又勒令阿江直接回娘家,不跟佐治一成正式成婚了(因为阿江年龄还小,两人可能尚未成婚,也有说法称已经结婚了)。从佐治一成娶了阿江做了秀吉的女婿,却不敢跟着秀吉混,可以看出来当时的谱代家臣团已经是刀插不进水泼不进,没有秀吉下得去手的地方了。佐治一成不想做秀吉的女婿吗?站在佐治一成的立场上,他百分之百想,但是首先得有命在!毕竟死人是无法做别人的女婿的。虽然事后,谱代家臣团把信长的一个女儿嫁给了佐治一成算是补偿,不过佐治一成从此之后默默无闻,只能做个小人物了。秀吉原本以为自己给佐治一成开出的是一张让佐治一成完全无法拒绝的支票,为此就可以支配佐治一成的水军并控制伊势湾的水道了,结果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件事本身就证明了当时的谱代家臣团已经是凝聚意志、上下一心,要与秀吉真刀真枪的硬碰硬了。
史料中还有一件事是说织田信雄公然处决了据说涉嫌与秀吉暗通的三名家臣,而家康在获知此事之后立刻出兵援助信雄,而秀吉获知此事之后则决定要与信雄和家康兵戎相见了。有意思的是,据说这三名家臣死得冤枉,因为他们实际上没有暗通秀吉。秀吉可能是有写信给三名家臣行拉拢之举,但是没有证据表明三名家臣接受了秀吉的笼络要背叛信雄。但是毫无疑问,三名家臣收到信后没有向信雄报告而选择了隐瞒,结果被人给告发了,于是三名家臣死于非命了。这件事本身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这说明谱代家臣团与秀吉之间已经完全没有在政治上妥协的余地了。谱代家臣必须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谁敢首鼠两端谁就得死。在信雄处决三名涉嫌暗通秀吉的家臣之后,无论是信雄还是家康或者秀吉都已经明白一场战争不可避免了。
2016年1月日本首次公开了与秀吉相关的全新史料。小牧长久手之战期间,在秀吉寄给家臣们多达33封信中,秀吉竟然直呼信长的名讳,委实大不敬,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此时的秀吉极度自信;另一方面似乎是秀吉在向世人宣示自己取代信长的时代已经到来。
面对两人的结盟和谱代家臣团所表现出来的决心,秀吉并不以为意。从水淹高松城开始,秀吉就一路顺风顺水,他的权势急速扩大,从1582年6月发生了本能寺之变到1583年3月打了贱岳合战再到1584年3月小牧长久手之战正式开打之前,不到两年的时间,秀吉已经将信长在西国和近畿的全部资源都收入囊中且成功消化吸收了。大阪城的开建就是一个标志,宣告了秀吉时代的到来。此时,秀吉的力量空前的强大,除了他的三万精锐中国军团,还有广阔的西国和近畿地区的豪族军队在听候秀吉调遣,后世夸张的说法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秀吉动员了12万人!也有人信誓旦旦的称秀吉的军队至少有10万人。不过,在小牧长久手之战时,秀吉的后勤保障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小田原包围战时的巅峰水平,尽管秀吉真的可以组织起一只12万人的军队,不过此时他还无法负担这么多人长期、长途、野战的军需开销,因为六年的中国攻略和山崎合战、贱岳合战已经消耗了西国大量的物资,而且还要拨出大量物资用于修建大阪城。秀吉在小牧长久手之战时,他的后勤保障能够负担的军队,尤其是要从西国和近畿地区开赴东国的尾张作战,补给线事实上拉的比中国攻略时还要长得多,考虑到后勤压力和必须保持对信雄家康联军的军事优势,当时秀吉所拥有的比较真实的军事实力是6万人左右,也就是说相对于敌方,秀吉拥有一倍军力的优势和充分保障的后勤补给。这一仗秀吉会输?不知道后来历史发展的人大概都会和秀吉一样大跌眼镜。
日本面积虽然小,但是它地域狭长,东西之间的距离实际上相当遥远
小牧长久手之战前,秀吉的领地虽然广阔,西国豪族也愿意支持秀吉去谋取天下。不过要想负担12万人的军需后勤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百万石可以负担3万人的军需,12万人需要400万石的领地同时向一个具体的战场上输送军需物资,在当时秀吉还做不到这一点。6万人的后勤负担需要200万石的领地同时提供军需物资,这对秀吉而言压力已经很大了。
这里要谈一下战国时代的后勤补给是怎么回事:秀吉率领6万军队远赴东国的尾张作战,前线军队真正消耗的军需物资并非是从遥远的西国千里迢迢的运抵东国前线,仗不是这么打的。战国时代的后勤补给线采用的是不断接力的办法,即每一国的豪族征集民力只负责本国国内的那一段路,民众运输物资并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太远,一来只负责自己道路熟悉的那一段,二来负责运输的民众是不消耗这些军需物资的,他们仍然需要回家吃饭!前线军队消耗的物资全部都是从战场周边的国家征调而来的,例如秀吉打小牧长久手之战,6万大军所消耗的物资实际上全部来自于美浓、近江及其周边地区,军需物资完全由战场周边国家负担当然不可能,这意味着保证了前线后勤给养之后,二国国内就剩不下什么东西了,老百姓都得饿死。这二国国内的物资短缺问题再由二国周边的国家负责解决,也就是说物资虽然是在不断地接力运输,但是后方运来的物资实际上到不了前线军队的手中,后方来的物资是用来补充前面的国家因为再向前面的国家运输物资而出现的物资短缺的。很多人以为战争可以像幕府将军游戏里那样率领一支军队想打哪打哪,想往哪行军就往哪开拔,甚至还可以绕开坚城要塞,孤军深入。实际上在战国时代,这都是不可能的。一支军队只能老老实实的攻城克坚,沿着交通线和主干道一路平推战线,遇到坚城要塞就是绕不过去,只能想尽办法拿下它,之后才能继续进军前往下一个特定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