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谷(上方谷之战)

上方谷(上方谷之战)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文化内涵深奥,包含有政治格局,军事争雄、天文气象、地理山川、森林河流,人才及谋略等等,细细品读,仍有深深的意义。

诸葛亮曾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兵出斜谷,萁谷,子午谷时,魏延建议出奇兵偷袭陈仓,如得手攻下宝鸡,直逼长安,然后出潼关,兵临洛阳,天下定矣,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弄险,并未采纳魏延建议,诸葛亮其实内心另有想法,白帝城先帝托孤时,曾指出,魏延脑后有反骨,要孔明防之,刘备还有一个嘱咐说:马稷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后来果然应验。

诸葛亮担心魏延之谋成功后,自己在长安为王,诸葛亮采用稳妥的办法,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出陇西节节胜利,饮马渭水河畔,蜀军胜而魏军败,当时司马懿被魏主削去兵权,闲住家里。司马懿被削去兵权之前,曾命令手下得力干将郝昭守住陈仓要道,不许出战。形势对魏国非常不利,魏主无奈,请司马懿出山,挂大都督印。

>上方谷(上方谷之战)

当时,魏将孟达居于南郑,河南的南阳一带,手握约十万军队与诸葛亮密信来往,约定攻取洛阳,因泄密,被司马懿先斩后奏,极速平定叛乱,移师西向,“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都是汉中咽喉,附近有阳平关,皆兵家必争之要地。

司马懿决定带领大军攻取街亭,列柳城,直逼阳平关。

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魏延不服。诸葛亮应当任用一员经验丰富的良将,守住要道街亭,使后勤粮草有保障,把优势转为胜势。

结果被司马懿攻下街亭,断了蜀军粮道,则陇西境内的大批蜀军不能安守,急速撤退,慢则道路被魏军阻断,一月无粮,必陷绝境,据说孔明在“西城”被司马懿围困,演绎出“空城计”,诸葛弹琴退仲达,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在阵前说:我愿带三千兵马,杀进城中,探个虚实,被司马懿劝止,说诸葛亮一生从不弄险,怕中了埋伏,司马懿其实另有深意,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弟子,彼此心里很熟悉,虽各为其主,真是“下棋逢对手,将帅遇良才”,关键时刻放一马,司马懿刚刚复出,若没有了诸葛亮,难免会“飞鸟尽,良弓藏”,随即下令撤军。

“上方谷司马受困”

司马懿上次取街亭,断蜀军粮草取胜。这次司马懿认为:“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见我兵攻之。各营必尽来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败也”。

诸葛亮在如同葫芦形的“上方谷”,囤积大量“粮草”,内藏硝磺火药等易燃之物。命魏延带领五百军兵,引诱司马懿来战,只许败,不许胜。司马懿父子三人领兵来到上方谷前,司马懿先命人进入谷中刺探。回报说,谷内山上尽皆草房粮食,并无伏兵,于是司马懿领兵攻入谷内。这时蜀军烧断谷口,山上一起丢下火把,火箭地雷齐响,草房内干柴齐燃,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下马抱着两个儿子哭着说:“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也。”

此时诸葛亮在山上叹到:“天也救不了他。”随即下令撤军。

诸葛亮一生善用火攻。初出茅庐,既火烧博望坡,接着火烧新野,又借东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军,都大获成功,未曾失手。这次火烧上方谷,计谋严密,没有漏洞,诸葛亮自信这次也必能成功。

正在危难之时的司马懿父子三人,躲在石缝内避火,绝望哭泣。忽然间,狂风大作,云雾黑气漫天,震天霹雳,响彻云霄,骤雨倾盆而下,满谷之火,尽皆熄灭。司马懿父子三人杀出上方谷,逃脱此难。

这真是“人不该死,天有救”。故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

后来三国归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建立晋朝。难道说,司马懿父子三人有龙王降雨护佑?还是诸葛亮说了过头话?或者是诸葛亮算出天命所归?故意放司马懿一马?以还空城计不捉之情?这都是历史的秘密呀!望有识之士评之。

后人有诗叹曰:

谷口风狂烈焰飘,何其骤雨降青霄。

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