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听得懂的成语(31个)(形容听懂了的成语)

形容听得懂的成语(31个)(形容听懂了的成语)

形容听得懂的成语(形容听懂了的成语)(31个))

形容听得懂的成语(形容听懂了的成语):不言之听,不懂装懂,以正视听,似懂非懂,半懂不懂,听其自流,听天由命,听而不闻,听见风就是雨,听风听水,咕咕哝哝,囫囵半片,大彻大悟,恍然大悟,懵懵懂懂,洗耳恭听,淆乱视听,眼观六路,罕譬而喻,耳不旁听,耳听八方,茅塞顿开,视而不见,豁然大悟,豁然开朗,豁然贯通,逖听远闻,道听途说,顿开茅塞,骇人听闻,浅显易懂。

1、不言之听  bù yán zhī tīng

释义:不言之听  能听懂言外的意思。

出处:《吕氏春秋·精谕》:"故胜书能以不言说,而周公旦能以不言听,此之谓不言之听,不言之谋,不闻之事。"  

2、不懂装懂  bù dǒng zhuāng dǒng

释义:不懂装懂  自己不懂却装作很精通的样子

出处:王朔《我是你爸爸》:“我妈也比他强呵,起码不像她不懂装懂。我最恨不懂装懂像她那样的老师。”  

3、以正视听  yǐ zhèng shì tīng

释义:以正视听  为保证事实的正确理解

出处: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九章:“同日军进行几场影响较大的战斗,为舆论宣传提供依据,以正视听。”  

4、似懂非懂  sì dǒng fēi dǒng

释义:似懂非懂  好像懂了;又像没懂。表示没有完全明白。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三位姨太太瞧了,亦似懂非懂的。”  

5、半懂不懂  bàn dǒng bù dǒng

释义:半懂不懂  不十分懂。

出处:鲁迅《呐喊·孔乙己》:“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6、听其自流  tīng qí zì liú

释义:听其自流  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出处:《淮南子 修务训》:“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7、听天由命  tīng tiān yóu mìng

释义:听天由命  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作主观努力;这是一种宿命论思想。听:任凭;由:顺随。

出处:清 无名氏《说唐》:“公主遵兄之命,在彩楼上,抛球择婿,对天祝道:‘姻缘听天由命。’”  

8、听而不闻  tīng ér bú wén

释义:听而不闻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9、听见风就是雨  tīng jiàn fēng jiù shì yǔ

释义:听见风就是雨  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他们做都老爷的,听见风就是雨,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  

10、听风听水  tīng fēng tīng shuǐ

释义:听风听水  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出处:相传龟兹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和水声,感兴而制乐。唐 王建《霓裳辞》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11、咕咕哝哝  gū gū nóng nóng

释义:咕咕哝哝  嘴很少动,低声说出难于听懂的话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到了自己房中,将东西丢在一边,嘴里咕咕哝哝自言自语道:‘这个又算了个什么儿呢。’”  

12、囫囵半片  hú lún bàn piàn

释义:囫囵半片  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出处:毕方《千重浪》第十章:“(邢连成)这才囫囵半片地听出点意思。”  

13、大彻大悟  dà chè dà wù

释义:大彻大悟  彻:明白;贯通;悟:领会;领悟。最彻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觉悟。佛教或道教指识破本来面目。

出处:元 郑德辉《立成汤伊尹耕萃》:“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  

14、恍然大悟  huǎng rán dà wù

释义:恍然大悟  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悟:理解、明白。指忽然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五卷:“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15、懵懵懂懂  měng měng dǒng dǒng

释义:懵懵懂懂  糊涂,不明事理。形容什么也不知道。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呆子懵懵懂懂的,托着钵盂,拑着钉钯,与沙僧径直回来。”  

16、洗耳恭听  xǐ ěr gōng tīng

释义:洗耳恭听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视听对方说话;恭:恭敬地。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出处: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17、淆乱视听  xiáo luàn shì tīng

释义:淆乱视听  视听:看和听。混淆是非,以扰乱人们的视听。

出处:《先拔志始》卷下:“或巧布流言蜚语,或写匿名文书,害正党邪,淆乱视听。”  

18、眼观六路  yǎn guān liù lù

释义:眼观六路  眼睛因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19、罕譬而喻  hǎn pì ér yù

释义:罕譬而喻  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

出处:《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20、耳不旁听  ěr bù páng tīng

释义:耳不旁听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  

21、耳听八方  ěr tīng bā fāng

释义:耳听八方  八是四方(东西南北)和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总称。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灵敏机警。

出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22、茅塞顿开  máo sè dùn kāi

释义:茅塞顿开  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开通了。形容原来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着;现在一下开窍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23、视而不见  shì ér bù jiàn

释义:视而不见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没看见。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  

24、豁然大悟  huō rán dà wù

释义:豁然大悟  形容彻底晓悟。

出处:唐·慧能《坛经·宣诏品》:“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25、豁然开朗  huò rán kāi lǎng

释义: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出处:晋 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6、豁然贯通  huò rán guàn tōng

释义:豁然贯通  豁然:开阔通达的样子;贯:贯穿;通:通晓。一下子就彻底明白;通晓了。

出处:宋 朱熹《大学章句》:“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27、逖听远闻  tì tīng yuǎn wén

释义:逖听远闻  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出处:唐 姚思廉《梁书 武帝纪中》:“庶以矜隐之念,昭被四方,逖听远闻,事均亲览。”  

28、道听途说  dào tīng tú shuō

释义:道听途说  道、途:路。路上听说来的;又在路上传播。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29、顿开茅塞  dùn kāi máo sè

释义:顿开茅塞  头脑本来像被茅草堵塞住;忽然被打开了。比喻因受启发而忽然心思开朗;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团。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30、骇人听闻  hài rén tīng wén

释义:骇人听闻  骇:惊吓;震惊。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出处: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师书》:“浙中近年怪论百出,骇人听闻,坏人心术。”  

31、浅显易懂  qiǎn xiǎn yì dǒng

释义:浅显易懂  浅显:浅近明显。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