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区(原苏州市辖区)
平江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部。东沿东环路西侧与工业园区相连;南以相门塘、干将河与沧浪区为界;西以殷家荡西口、十字洋河、西护城河与金阊区为邻;北与相城区为界。面积22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2004年)。邮编:215005代码:320503区号:0512拼音:PíngJiāngQū,PingjiangQu。2012年9月1日,苏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撤销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的行政区域为姑苏区的行政区域。
中文名平江区
Pingjiang
中国,华东
平江新城及6个街道、42个社区
苏州东北部
苏州园林
苏南硕放国际机场
0512
215005
苏州站
市辖区
苏州话
苏E
平江地形平江区地势西高东低,区内大部分为古城区。平江水文
境内水网密布,四季分明,位于太湖下委水系之中,境内大小河道总共19条,全长45.73公里,为水系网络发达区。区内河道以古城区东、北方向的环城河为界分内外河道。
平江区环城河以内是市内河道,现存南北向主要河道3条,东西向河道2条,这些河流水位落差小,补给水量少,流速缓慢,流向自南向北,自西向东出境。
外城河上接苏州市区西北面来自京杭运河之水,绕经齐门、平门、娄门、相门而过。至齐门沟通元和塘,至娄门入娄江,至相门后流入相门塘。环城河宽30——100米,底宽15——40米。枯水时水深25米左右,平均水深2.8米,流速通常在0.1米/秒以下,齐门、娄门、相门等处通向环城河的河口均设泵闸,调节进出水,控制水速,使污水得到冲刷。环城河外自西北向东南有十字洋河、元和塘、官渎港、娄江、相门塘四条大河。
平江气候
平江区境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具有明显海洋季风气候特征。区内年平均日照一般为1965——200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年平均气温为15--17℃,平均无霜期为220——240天,年降水量平均为1000——1100毫米,降水日数122——133天。全年气压平均1016.1百帕。
行政区划
平江区辖6个街道:观前街道、平江路街道、苏锦街道、娄门街道、城北街道、桃花坞街道。
附 平江区政府网站资料:平江区辖观前、平江路、苏锦、娄门、城北和桃花坞六个街道,51个社区居委会(村)。总面积约25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7万人,其中:观前街道5万人,面积2.7平方千米;平江路街道5万人,面积2.5平方千米;娄门街道4.1万人,面积5.3平方千米;苏锦街道4.3万人,面积2.8平方千米;城北街道1.1万人,面积9.0平方千米;桃花坞街道7.2万人,面积2.65平方千米。
土产特产
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我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
苏绣
苏绣独以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的艺术风格著称,被排在四大名绣之首。四大明绣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苏绣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的艺术欣赏,既丰富了人们衣着多样的变化,更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表现特色。
丝绸
中国丝绸源远流长,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桑、蚕、丝、帛等字。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质的飞跃,蚕桑丝织业受到重视,发展农桑成为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丝绸生产的专业分工更加明显,织造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长江下游的苏州地区是我国蚕桑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该区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织物,见证了苏州丝绸历史的悠久,在中国丝绸文明史上大放异彩。[1]
参考资料1.丝绸历史· 苏州丝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