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派诗人(婉约派诗人代表人物)

婉约派诗人(婉约派诗人代表人物)

同是婉约派词人,柳三变和秦少游写的离别词有什么不同?

>婉约派诗人(婉约派诗人代表人物)

首先,咱们来看看他们代表作。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年青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精通音律,同许多歌妓相熟悉,时常为她们填词作曲。有人在皇帝面前举荐他,但皇帝很不待见,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很受打击,感觉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当时的汴京(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后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用唐时的旧曲翻制。根据《明皇杂录》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难于蜀中,在雨中栈道上听到铃音,想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来写委婉凄切的离情。

普遍认为这首词是柳永离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全词就别字发挥,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全篇情景交织,以景会情,意致绵密,笔端传神。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先由别时眼前的情景入题,继而写分别时的举酒饯别,心怀惆怅,话别时的酸楚,前路苍茫。过片点出伤别题旨,然后以意中景染之,意在突出独行孤单凄冷。最后以痴情语结尾,情人不在了,即便有再好的良辰美景、无限风情,该向谁说去,情意何等执着!“杨柳岸晓风残月”句,尤为脍炙人口。东坡幕下歌手称此词代表柳词风格,可谓妙识。

再看秦少游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全词如下:

秦观,字太虚,改字少游,扬州高邮人,北宋元丰八年进士。传师从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其词作风调婉美,情辞兼胜,寄以感慨身世,一往情深,公认为婉约派高手。

《满庭芳.山抹微云》用铺叙的手法,夹以景物环境的衬托渲染,细致地刻画了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细致,情调气氛浓郁,语言清新雅丽,工整而又平易自然特别是“斜阳外”三句为人们广为流传。词由写景渐入、用字精美传神,远景入画。“角声”报时,停棹点地,暂对别筵,追想旧情,多少缱绻,顿时涌上心头;“香囊暗解,罗带轻分”难以割舍的柔情密意跃然纸上。旅船远驶,城不见,夜已深,仍回首凝望,眷顾不休。笔触细腻思绪缠绵,画景诗情,一往情深。因这首词,秦观被苏轼取了个绰号,叫“山抹微云”君。

这两首词从写情写景来说,各有千秋,都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从立意来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要好一些,充分表现了两个恋人之间难分难舍的柔情蜜意。而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立意相对要差些,从字面意思来讲,反映的是秦观在“青楼”留恋,与所恋女子惜别之情,按现时的法则和道德标准来说,是不可取。

当然,在宋代词人中,秦观在当时的影响力是极大的,他对于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如柳永打开了慢词的大门,秦观使慢词走向成熟。

对于柳永和秦观的词,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