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秋节(赶秋节是哪个民族的)

赶秋节(赶秋节是哪个民族的)

作者:石寿贵

把接龙祭仪安置在苗族的赶秋节活动项目中,充分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体同胞、同一追求、同一目标、同一愿望、同一理想的历史事实。远古的不说,单讲20114年农历7目12日,当时的花垣是董马库乡董马库村在董马库秋场上举行的本届赶秋节主题活动——接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赶秋节(赶秋节是哪个民族的)

龙神为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的祖神之一,俗话中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皇帝身是龙体”、“我们是龙子龙孙”等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苗族将龙神称为“绒剖绒娘”,若是哪家见喜添人口,人们都会说是“达绒包标”或者是“达绒求周”,意为龙神进家了。可见,人们对龙的信仰的确非同寻常。

龙,为苗族人民所信奉的吉祥物之一,认为龙神可以庇佑人丁,庇佑发家致富,可以保佑富贵双全,可以保佑兴旺发达等等。总之,一切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人们所说的福、禄、寿、喜,人丁、金钱和仆奴,权力、名声和地位,财产、处境和寿元等,一切好事的出现,一切理想与愿望的实现都离不开龙的庇佑,龙是传统观念中最吉祥的代表。

为了求得龙神的庇佑,人们在新建新房的时候,要选择一处“前有水抱,后有山靠”的龙堂凤地做屋场;在安葬老母老父上山的时候,要选择一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明堂”都要优良的“龙穴宝地”做坟场等,于是人们便堪舆风水,分辩山脉,分径拨向,寻找地气龙脉聚集之地。认为只要有龙的气息,便可得到龙的庇佑,得到龙的庇佑,便可得到人生的幸福,这是人们传统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接龙仪式中的纸扎的龙(石开林摄)

人们除了选择利用大自然中的舒适环境以安居之外,尚有将龙奉敬为神的作法,企图通过敬奉龙神来达到祈福保禄之目的。在湘西苗族村寨里,过去时代每家每户的堂屋都有龙穴一处,名曰“酷绒”即龙穴。内置一碗,装有一些碎金或碎银,碗内盛满清水,名曰“窝这绒”(龙碗)。上盖一块岩板,凿有黑白鱼“太极图”的图案,名曰“板柔绒”,即龙岩。整个设施称为“标绒标潮、标乖标令”,即龙屋龙宅、龙堂龙殿,专门用来安奉“便方便告绒剖绒娘、绒内绒骂、绒得绒嘎”,即五方五位龙公龙母、龙娘龙爷、龙子龙孙。

在安置这龙堂的时候,户主必须要举行“然绒”即接龙仪式,并且要三年举行一次,在九年之内举行三次之后才算圆满。之后可根据需求,或十年八年再做都行。

接龙有苗师接龙和客师接龙两种。苗师接龙称为“然绒雄”,其神辞全系苗语,属于苗族原生态的祭祀。客师接龙称为“然绒札”,其神辞全系汉语,是苗汉杂居而形成文化交融之后的祭祀。这里所介绍的是苗师接龙、苗族原生态的接龙祭祀科仪。

在赶秋节活动中的接龙仪式,由于时间短促、场地拥挤、气候炎热等等原因,原则上也只能走一走简化程序。但是,本着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借此平台简单地把古代人的原生态仪式程序也给概述一下。

龙粑(石开林摄)

苗师接龙有十六堂仪式。具体包括第一堂、将棍空(请师出坛),第二堂、休足(藏身),第三堂、忙叫充绒(小请龙神),第四堂、扛服扛能(敬吃供喝),第五堂、安绒(安龙神),第六堂、巴高绒(中请龙神),第七堂、留吾炯绒(大请龙神),第八堂、几排绒(接龙问答),第九堂、袍酒包(敬入堂酒),第十堂、交书(交牲)十一堂、他数他那(解枷解索),十二堂、袍服袍能(送喝送吃),十三堂、几卡绒(嘱咐龙神),十四堂、忙叫安绒(夜晚安龙),十五堂、开牢总(开牢井),十六堂、长纵(回坛)。在这十六堂仪式中,最关键结点是第三堂的“忙叫充绒”(小请龙神)、第六堂的“嘎从充绒”(中请龙神)和第九堂的“留吾炯绒’(大请龙神)。最终的重点是第五堂的“起头安绒”(小安龙神)和十四堂的“忙叫安绒”(大安龙神)。

苗师接龙要用一头猪、一块肉、一桌豆腐、一两百斤的糯米打糍粑、一只花鸡、青油、香纸蜡烛、白酒等做贡品。要在堂屋中铺一床新晒席,在晒席上铺三层新织的丝绸花布。在布上摆一栋纸扎的龙屋,屋内点青油灯。龙屋外按五方摆设,每方各有两捆新稻草把,草把上按方位插五色龙旗。草把行内接连堆放两路糍粑,名曰龙街粑。五方有五个大粑,大粑上有用糍粑捏成龙形状一条,谓之“龙粑”。五方外各点青油灯一盏,蜡烛一对。五方五位插有五色纸五束,下有香米一碗,酒肉各一碗。龙屋前方陈设新绸缎花衣花裙,金银项圈、胸挂花串,指戒耳环等饰首。晒席前边沿地下有烧蜂香烟的香碗一个,再接摆巴代的竹柝、蚩尤铃、骨卦等物,巴代坐在前面,背朝大门敲竹柝、诵神辞。

苗师接龙要两夜一天的时间。第一天晚上剪纸、扎龙屋,到半夜时小请龙神。第二天清早摆设祭场,早饭后启建,接龙。晚上安龙、送祖师完毕。

接龙仪式以特殊的物化形态、时空形态和言行形态的方式,由始至终体现出了人类求生存、求发展、求幸福美好的强烈愿望和虔诚心态。

接龙屋(石开林摄)

在赶秋节活动中的接龙祭祀,其活动的高潮和亮点就是接龙舞了。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是上下五千年文明所形成的共识史观。苗族,特别是湘西苗族,除了与汉族同样具有龙图腾崇拜的共性之外,更是有其独特的崇拜内容和形式,这些内容和形式通过巴代传人演绎成为最富吉祥氛围、最具靓丽色彩、最能表达苗族人民求生存、求发展、追求幸福美好的接龙仪式,其中,接龙舞便是该仪式中的高潮和亮点,成为苗族男女乐于参与、社会大众乐于观赏的仪式舞蹈之一。早在一九五七年,上代传人石成鉴组织接龙舞传习演艺节目,被省文化厅筛选为湖南文艺代表队参加一九五七年春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首次将苗族的接龙舞成功地搬上国家文艺大舞台进行展演,把湘西苗族的龙文化提高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平。

接龙舞。接龙舞是附着在苗家接龙仪式中的一个亮点环节,舞蹈以鼓、钹、唢呐、包包锣为主要伴奏乐器。接龙舞有以下十大套路,即1、古歌请龙;2、出场迎龙;3、龙出洞;4、龙翻身;5、龙现爪;6、龙进门;7、喜庆龙;8、撒龙粑;9、龙安位;10、古歌娱龙。这些套路、结构、伴奏乐谱和舞姿舞步全都是湘西苗族原汁原味的原生形态和内容。

接龙仪式中的摆设(石开林摄)

作者:

石寿贵,男,苗族,(1951—2022年),花垣县董马库乡大洞冲村人。

本家祖传苗师“巴代雄”第32代掌坛师

客师“巴代扎”第11代掌坛师

民间正一道第18代掌坛

湘西文化研究会首届理事

巴代文化学会会长

州曲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学会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蚩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花垣县第七、八届政协委员

首届感动花垣十大人物

吉首大学客座教授

中国和合文化研究中心苗族巴代文化研究主任

长期从事巴代文化、道坛丧葬文化、民间习俗礼仪文化等苗族文化的挖掘、整编、译注及传承工作,颇有建树。传授弟子200余人。出版《苗族道场科仪汇编》、《苗师通书诠释》、《湘西苗族古老歌话》、《湘西苗族巴代古歌》等著作4本,累计700余万字。表演巴代苗语电视节目30余期。2009年至2011年,《团结报》曾13次、《湖南日报》曾9次对其进行报道,《广州日报》《中国民族》也对其事迹进行过专题报道。

他曾获过国家级曲艺展演三等奖、州县文学创作文化贡献奖、研究会先进个人奖、省级优秀论文奖、政协先进个人奖、先进传承人奖等奖项15次。其巴代文化研究基地已建立起巴代文化的三大仪式、两大体系、八大板块、三十七种类苗族文化数据库,成为全国乃至海内外唯一的一家苗族巴代文化的单位。

石寿贵编著反映苗族文化主流的《湘西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丛书》是他历时多年追寻苗族巴代文化,投入30多万元,挖掘、译注、主笔编撰。《苗族巴代文化系列丛书》入列2018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年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套丛书共26册,字数达800多万,收图达1400多幅,可谓是一套“鸿篇巨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湘西苗族的历史渊源、天文地理、人文自然、伦理道德、饮食服饰、医药卫生、生产生活、发明创造、人际交往、文学艺术、音乐曲谱、生育繁衍、习俗礼仪等方面。

民间信俗(苗族“巴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寿贵的事迹和他在苗族文化的奉献在各种书刊、央视各频道、海内外各电视台皆有过多次报道。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周登友黄沙沙

审核/尚欣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