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后代(杨虎城将军有没有后人)

杨虎城后代(杨虎城将军有没有后人)

2006年,河南省漯(luò)河市源汇区大刘镇周庄村杨钦典家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为首的那位身穿一身笔挺的浅色西服,厚厚的镜片覆盖着他的双眼,脸上的表情让人捉摸不定。

见到来人,已经88岁的杨钦典赶忙颤颤巍巍地上前迎接,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确定他们的身份。

>杨虎城后代(杨虎城将军有没有后人)

来人仿佛也清楚他的想法,径直开口道:“我就是杨虎城的孙子,叫做杨瀚,今天来找你,不为寻仇,只为了解祖父去世的真相。”

距离1949年杨虎城被害,已经过去了57年了。

听完这话,杨钦典顿住了,他羞愧地低下头,苍老的脸上布满悲伤,并痛苦地喊叫道:“杨虎城将军,我对不起你呀!”

这位杨钦典是谁?他和杨虎城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为何他会说自己对不起杨虎城呢?

杨钦典出生于1918年,故乡就在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周庄村。

早年间,依仗家中的几亩良田,杨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等杨钦典到达一定岁数,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杨家长辈还将其送入了私塾,期待他能出人头地,成为一名“有出息”的读书人。

令人遗憾的是,还未等杨家人多做几年梦,战火便烧到了河南,在日本鬼子的骚扰下,杨家人的生活也落入苦难中,没办法,杨钦典只得放弃学业,开始寻求新的人生目标。

那个时候,见识不广的杨钦典并没有什么雄心大志,也没有什么崇高理想,在那黑暗的年代中,他的唯一目标,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吃饱穿暖,于是,当他知道从军能够混上饭吃后,立刻在军校报了名。

1940年,22岁的杨钦典被胡宗南建立的西安军校七分校教导团录取,从学校毕业后,便被调入国民党的骑兵部队,成为了胡宗南麾下的一名骑兵战士。

杨钦典那段在军校的学习经历给他提供了很大帮助,进入部队后,上级总愿意对他倾囊相授,有什么好的机会,也愿意指挥他去完成,因此,杨钦典慢慢地有了奢望,他逐渐不满足于现状,他开始渴望上到战场,立功当将军!

然而,命运却总是弄人,杨钦典此前只想当个小兵,上天却给他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开局。但当他真的有了想要登上高位的梦想后,他却又上不了战场了——青年时期的杨钦典长得人高马大,每当他骑上战马,奔向沙场时,飒爽的英姿总令人惊艳。有一次,蒋介石正好看到了这副场景,老蒋是讲究人,看他如此一表人才,便恩赐似地将其招进了自己的警卫团。

图I杨钦典(右)

就这样,在还没有达成自己的抱负之前,杨钦典便失去了继续征战沙场的机会。不久后,杨钦典自西安调到四川,成为了交警总队特务队的班长,负责保护国民党高层宋子文、孔祥熙等人的安全。

虽然这次调任只是一次偶然事件,杨钦典本人也并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但为了不惹恼长官们,每当上级下达任务,他还是会拼尽全力去完成。上级欣慰于他的忠心,因此,在1948年,杨钦典得到了一次升迁机会,他被调到重庆歌乐山集中营,担任白公馆的一个看守班班长。

白公馆原本只是四川军阀白驹的一处住宅,手段狠戾的戴笠向其买下后,便花费重金,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专门囚禁“反党”人士的牢笼。而目前关在这里的“反党”人士,其中就有杨虎城将军。

杨虎城出生于1893年,是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一户普通穷苦人家的孩子。当时中国正在遭受海外列强的频繁入侵,但封建清政府却不理会外敌,只知道拼命打压百姓,在这种趋势下,国内情况变得越发混乱。

为保护祖国,革命志士挺身而出,杨虎城的父亲杨怀福便是这样一位志士,大敌当前,他满怀期待加入了反清组织“哥老会”,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推翻清政府统治。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实力不足,这个组织很快便被清朝官员消灭,杨怀福也因此被绞杀。

得知父亲去世后,杨虎城怒火中烧,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为父报仇!

1910年,杨虎城联系周遭志同道合的青年壮士,一同组建了以劫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抵抗暴政。

图I杨虎城

辛亥革命爆发后,杨虎城听从心中感召,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并在不久后,又带领部队,跟随孙中山先生,参与了护国运动和护法战争。

1924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一次合作,杨虎城坚决支持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思想,并在先生的鼓动下,主动加入了中国国民党。自此,杨虎城的思想逐渐改变,抗战救国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

1927年4月,蒋介石撕毁合作条约,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全国掀起白色恐怖的浪潮。在这期间,杨虎城也接到了针对共产党人的指令,但他却没有听从这条号令。他不但没有“清党”反而还要保护共产党,继续重用共产党人,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还提出了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这是一次重要事件,标志着他的爱国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也为他日后发动西安事变,做下了铺垫。

1931年,日本鬼子发动了残忍的九一八事变,冲进中国烧杀抢掠,杨虎城得到消息后,立刻指示部下通电全国,呼吁“中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御敌”,并明确表示“枕戈待旦”,时刻准备奔赴前线。

1933年年初,日本大军朝着长城各口发起进攻,杨虎城立即来到石家庄会见蒋介石,主动请缨,前往一线抗击日寇。

杨虎城本以为,日本鬼子的侵略行径已经如此明显,蒋介石再怎么利欲熏心,也明白要先抵御外敌,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此刻思考的,仍是如何独掌国内大权。

1935年9月,蒋介石正式组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己兼任总司令,并将张学良任命为副总司令,代他行总司令之职,率领部队进军陕西,执行“剿匪大业”。实际上,这是蒋介石想出的一个“一石二鸟”的计谋,他这样做,既能借张学良势力消磨红军力量,又能借红军力量消磨张学良势力,最后等到两方兵力都消耗得差不多了,他便可以出来坐收渔人之利。得知这些事情后,杨虎城终于明白:继续任由蒋介石为非作歹,中国局面将无法控制,想要保证祖国安全,反蒋联共是势在必行的道路!

图I张学良

东北军转移至西北,使西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正当这时,如何正确了解张学良,以及如何摆正对待西北军的态度,成了杨虎城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他明白要想达成反蒋目标,如没能得到张学良的帮助,行事会变得十分困难。于是,在听取完各方面的意见后,他对张学良及其麾下的东北军,进行了全面剖析:

张学良是位爱国将领,且与日寇有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居无定所,饱受失地丧家之苦;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中,东北军跟随张学良,受尽蒋介石的不公平对待;如今又不断有弟兄因“剿共”而丧命。根据这些依据,杨虎城认定,张学良和东北军必然是对蒋介石存在不满的,而且,比起继续与红军作对,他们必定更想奔赴前线。

于是,在往后的日子里,杨虎城不仅教育属下,要尊敬张学良,同情东北军,还亲自带头做表率。蒋介石强迫张学良带兵进犯红军根据地,但这样的战斗却使东北军的战斗力大大降低,张学良逐渐意识到,蒋介石这是在借两方斗争之力,排除异己。就在张学良为这个发现痛苦万分之时,杨虎城上前安慰他,让他不要伤心,天下大事并非从此不可为。张学良被杨虎城的关心所打动,自此,他开始对杨虎城付出信任,并对自己的处境,有了全新的思考。

1936年11月,张学良就针对红军一事,询问杨虎城意见。杨虎城果断表示:“等委座来到西安,我们完全可以搞个挟天子令诸侯!”张学良听完后大受震撼:“此事事关重大,让我再想想。”此后,张学良继续和杨虎城讨论如何才能达成全国统一,共同抵御外敌的效果,杨虎城直截了当地提出:先停下内战。张学良表示:蒋意志坚定。杨虎城:软的不行,我们就来硬的!张沉默片刻:就照这个方法来,刚柔并用,定能达成目标!

为成功发动西安事变,杨虎城在军事、政治、人心等方面,都进行了缜密的安排。原计划指派17路军(杨虎城部)承担捉蒋任务,保证事变能顺利完成,又周全地想到让17路军进入由东北军驻守的临潼捉蒋,上下指挥多有不便,若中途出现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杨虎城立即与张学良商议,由东北军承担抓蒋任务,17路军驻守西安市区,维护城中秩序,并决定以西安东关为界,两军各司其职。

于是,在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在张学良的指挥下,攻入华清池,计划抓住蒋介石。

老蒋也不是傻子,看着大军即将冲进卧室,他顿感不妙,立刻翻出窗户,想要独自逃窜。在逃窜途中,由于太过焦急,他的背还摔伤了,眼见追兵马上就要赶上自己,只能强忍疼痛,躲到一块大石头后边,期待能因对方的疏忽大意,逃过一劫。

不过他这个想法还是太过天真,没过多久,士兵们便找到了他的藏身之处,并将瑟缩成一团的他带回了总指挥处。这是这些战士们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这位一直高高在上傲视自己的长官,他们的心中,突然充满了豪情。

与此同时,17路军战士们也采取了行动,他们秘密围住西安,并将包括陈诚、邵力在内的一众国民党高层扣留在内,自此,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事变当天,杨虎城、张学良等18名爱国将领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发动事变,只是为了督促蒋介石联合国内各大势力,一同奔赴前线,抵御日寇。

不久后,我方派出周总理与其在张学良公馆展开谈判,蒋介石迫于无奈,只得答应停止内战,与共产党达成合作。自此,西安事变的发动目标已经基本达成,众人没有理由继续扣留蒋介石,便将他放了回去。

西安事变,是我国征战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为我国逐渐走上光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军人从内部战争转向一致对外的重要节点,粉碎了日本鬼子的狼子野心,也为后来抗战的胜利,打下了根基。它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是十分光荣的一段历史。

然而,这批人中,不包括蒋介石。在老蒋心中,这段历史是无比耻辱的——自己的属下因为种种原因,背叛自己,甚至想要将自己“除之而后快”,这一行径,彻底激怒了蒋介石。

于是,当蒋介石顺利抵达洛阳,再次掌握军政大权后,他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将杨虎城和张学良这两位“幕后真凶”,进行处置。张学良的处境还好,他身后毕竟有强大背景支持着,即便再怎么生气,蒋介石也不打算威胁他的生命,只是将他囚禁了起来。

图I蒋介石

而杨虎城就没有这么好运了,蒋介石认定,他就是这起事变的最大推动者,因此,他用几句话,将杨虎城奋斗半生,好不容易得到的位置给罢免了。杨虎城离职后,他又将其派往国外“考察”。美其名曰是去欧洲各国调查局势,宣传抗日思想,实际上,老蒋只是找了个借口将他赶出中国,不让他继续参与国内大事而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身在国外的杨虎城数次致电蒋介石,请求回国抗战,但都被蒋介石以各种理由拒绝了。眼见中国一座座城池被敌方攻陷,杨虎城再也坐不住了,他悄悄购买了回国的机票,期待能再次为国家征战。然而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大权毕竟在蒋介石手中,杨虎城的这一行为并未逃过他的法眼,最后,他不仅没有上到战场,自己还被蒋介石设计抓捕了。

值得一提的是,与他一同被捕的,还有他的家人以及秘书宋琦云一家。为了隐匿众人身影,避免被爱国人士救出,在此后的岁月中,蒋介石给众人换了多个软禁地点。在这其中,就有杨钦典工作的白公馆。

起初,受反动派蛊惑,杨钦典以为被关押在这座牢狱中的,是一群“罪大恶极”的叛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意识到,这些“犯人”真正的身份,其实是富有爱国之心的革命斗士!

杨钦典本性不算太坏,发现这一事情后,便开始悄悄给这些爱国志士提供帮助:在他值班时,会让他们多出来活动活动。

杨钦典的这份改变,很快便被宋绮云夫妻等人看在眼里,为争取更多的力量,众人开始找机会和他聊天。在这个过程中,革命者了解到,原来杨钦典原来也是穷苦人民出身,在此之前,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根据这些信息,众人决定将他列为可争取对象,慢慢引导他,传授他革命思想。

图I宋琦云和妻子

经过长时间沟通,杨钦典思想发生了一点变动,尽管他没有立刻和反动者决裂,但也开始偷偷为狱中的共产党人效劳,比如给众人传递消息,交换情报。

1949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不断进攻,国民党势力逐渐落入下风,并有了要被我方尽数歼灭的迹象。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终于梦醒,他指示手下,计划放弃重庆,逃往台湾,休养生息。正在这时,他突然又想起那个破坏了自己“大业”的杨虎城。

8月份的一个夜晚,蒋介石入住重庆林园,并叫来毛人凤作陪。

“杨虎城如今身在何处?”蒋介石手捧茶杯,明知故问道。

毛人凤赶忙回答:“不久前,属下已经按您的要求,将其妥善转移至贵阳。”

“那个监狱关了多少乱党分子?”蒋介石继续发问。

“报告委座!”毛人凤向前移动半步,答道:“450人左右。”

毛人凤请示如何处理,蒋介石挥了挥手,说道:“全部杀了,一个不要留!”

毛人凤有些不解:“那杨虎城呢?张副座已经抵达台湾,何时把他也送去?”

蒋介石拍桌而起,恶狠狠地答道:“这个人还留着干嘛?早该杀了!”

毛人凤心领神会,于是,一场针对于杨虎城的刺杀行动,就此诞生!被安排执行刺杀任务的,就包括了杨钦典。

图I毛人凤

在行动之前,反动者们便明白态度:这次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成功者结束后会被论功行赏,而失败者则会遭到严重惩罚。杨钦典不想死,因此,他接受了这个任务。

9月6日,杨虎城一行人被忽悠着来到歌乐山山脚下,反动者们告诉他,让他先自己在山上的房子住几天,几天之后,蒋介石便会来与他见面,并同他一起前往台湾。

他不知道的是,这只是反派的阴谋而已,山上的住宅中,已经隐藏了四名刽子手,他们分成两批躲在上下的房间中,只待杨虎城等人走进,便跳出去给众人致命一击。

于是,当杨拯中(杨虎城儿子)走进房门后,立刻遭到攻击,反动者们手持两柄利刃,迅速往他腰间扎去。“爸,救命!”随着一声痛呼,杨拯中倒在了血泊中。

杨虎城听到声响,赶忙转头察看,此时反动者们也来到他的身边,一前一后,将两柄利刃刺入他的胸膛,就这样,杨虎城也倒地不起。反动者们还担心杨虎城会再度起身,毫不犹豫地扑上前又补了几刀,这下,杨虎城彻底失去了动静。

随后,搭载着宋琦云夫妇和他们儿子宋振中以及杨虎城女儿杨拯贵的车子也抵达山脚,与杨虎城不同的是,这一行人被引入了警卫室中,众人喘息未定,几位刽子手就已经手持尖刀,冲了进来。宋琦云立刻反应过来,他高声大喊“中国共产党万岁!”话音未落,他便被尖刀刺死。

看到这个动静,其妻徐林侠也明白了一切,她不求自己能苟活,只希望反动者们看在孩子还小的份上,放过他们。然而反动者们却不管这些,他们立刻一刀扎下去,这下,徐林侠也失去了生命。

杀害小孩宋振中的任务被交给了杨钦典,看着手中那手脚乱蹬的小孩,杨钦典有些于心不忍,因此,他忙活半天,宋振中还在呼救!

图I宋振中

连解决一个小孩都得花这么长时间,可真是废物!这么想着,旁边一反动者走过来,手起刀落,宋振中小小的身体便没了动静。而杨拯贵,也早已被他们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自此,刺杀任务宣告结束,除了杨钦典外,众人都圆满地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任务。

几天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他们论功行赏,其中,一些杀了人的刽子手得到了200元银洋,杨钦典这些人,拿到了50元银洋。

拿到赏钱后,其余反动者都得意地离开了,然而杨钦典却还在看着那笔钱,郁郁寡欢着。这段时间中,他一直深受煎熬,每次闭眼,仿佛都能看到那个幼小的孩子在自己眼前呼救。

最后,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他决定不再继续错下去,正巧当时大批国民党已经叛逃,白公馆之内只剩下包括杨钦典在内的少数几位看守人员,于是,他连同另一位看守,打开牢门,将狱中剩余的革命志士都放了出来。

在那之后,杨钦典听从各位革命者的建议,来到当地公安局自首。虽然他确实参加过刺杀行动,但念在最后能够迷途知返,放出大量革命者,人民政府认为他功过相抵,便决定对他宽大处理,不予追究。

经过这些变故,杨钦典往日的雄心壮志,此时已经全部烟消云散,明白自己不会受刑后,他感谢党组织的英明,并不久后回归故土,变回普通农民。

图I杨瀚与杨钦典见面

这就是杨钦典早年经历的全部事件,听完老人的陈述后,杨瀚沉默许久,最后,或许是已经解开了多年心结,这个男人表现得极为和善,在临走前,还对杨钦典说道:“祝您活到1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