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胆怯的词语(40个)(形容胆怯的成语典故)

关于胆怯的词语(40个)(形容胆怯的成语典故)

关于胆怯的词语(形容胆怯的成语典故)(40个))

关于胆怯的词语(形容胆怯的成语典故):令人生畏,临敌卖阵,人心惶惶,决一死战,大惊失色,岂有此理,怕痛怕痒,怕风怯雨,怯声怯气,惊恐万状,惊愕失色,惊慌失措,惊魂未定,惶恐不安,懦弱无能,担惊受怕,毛骨悚然,毫无顾忌,气壮如牛,浑身是胆,狐潜鼠伏,缩头缩脑,老实巴交,肆无忌惮,胆大包天,胆大如斗,胆小如豆,胆小如鼠,胆小如鼷,胆小怕事,色胆包天,规规矩矩,触目惊心,谨小慎微,软弱无能,风声鹤唳,魂不附体,魂飞魄散,鼠首偾事,胆大包身。

1、令人生畏  lìng rén shēng wèi

释义:令人生畏  使人害怕、胆怯。

2、临敌卖阵  lín dí mài zhèn

释义:临敌卖阵  即将上阵杀敌时,却逃离阵地。形容十分胆怯。

出处: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四折:“因为你两军对垒,临敌卖阵,敕旨教斩了你哩!”  

3、人心惶惶  rén xīn huáng huáng

释义:人心惶惶  惶惶:惊惧不安的样子。人内心恐惧不安。形容人们心中惊恐不安。

出处:宋 楼钥《攻愧集 雷雪应诏条具封事》:“乃者水旱连年,人心惶惶。”  

4、决一死战  jué yī sǐ zhàn

释义:决一死战  拼死一战以决胜负。

出处:《清史稿 文宗本纪》:“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5、大惊失色  dà jīng shī sè

释义:大惊失色  色:神色。大为吃惊;脸色失常。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6、岂有此理  qǐ yǒu cǐ lǐ

释义:岂有此理  岂:哪里。哪里有这样的道理。指极为荒谬;决无道理。

出处:《南齐书 虞悰传》:“郁林废,悰窃叹曰:‘王徐遂缚绔废天子,天下岂有此理邪?’”  

7、怕痛怕痒  pà tòng pà yǎng

释义:怕痛怕痒  比喻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出处:张英《老年突击队》:“他名叫温成书,因为做事怕痛怕痒,干哈也吞吞吐吐,没有火气,所以大伙把他的名字喊成为‘温吞水’了。”  

8、怕风怯雨  pà fēng qiè yǔ

释义:怕风怯雨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艰难困苦,娇气十足。

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汤风冒雪,忍寒受冷;有一等人怕风怯雨,门也不出。”  

9、怯声怯气  qiè shēng qiè qì

释义:怯声怯气  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

10、惊恐万状  jīng kǒng wàn zhuàng

释义:惊恐万状  万状:各种样子。惊慌恐惧得表现出各种形态。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出处:宋 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11、惊愕失色  jīng è shī sè

释义: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12、惊慌失措  jīng huāng shī cuò

释义:惊慌失措  失措: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惊恐慌张;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北齐书 元晖业传》:“孝友临刑,惊惶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13、惊魂未定  jīng hún wèi dìng

释义:惊魂未定  惊魂:受惊吓的心灵。形容受惊吓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出处: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14、惶恐不安  huáng kǒng bù ān

释义:惶恐不安  惶恐:惊慌、害怕。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人民正营。”唐 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15、懦弱无能  nuò ruò wú néng

释义:懦弱无能  懦弱:软弱无能。形容胆小怕事,缺乏才能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名叫多官儿,因他懦弱无能,人都叫他‘多浑虫’。”  

16、担惊受怕  dān jīng shòu pà

释义:担惊受怕  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出处: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17、毛骨悚然  máo gǔ sǒng rán

释义:毛骨悚然  毛:头发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样子。毛发竖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惧惊骇。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2回:“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18、毫无顾忌  háo wú gù jì

释义:毫无顾忌  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或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

出处:明·醒世居士《八段锦》第七段:“以假作真,毫无顾忌,致我割破恩爱,妻子逃亡。”  

19、气壮如牛  qì zhuàng rú niú

释义:气壮如牛  气很盛;但使人觉得笨拙。

出处:刘玉民《骚动之秋》第十章:“‘我园艺场是书记的十大台柱子之一!’他会气壮如牛地告诉你。”  

20、浑身是胆  hún shēn shì dǎn

释义:浑身是胆  浑身:全身。指全身充满胆量。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

出处:宋 陈著《宝鼎现 寿京尹曾留远侍郎渊子》词:“最是满腹精神,担负处,浑身是胆。”  

21、狐潜鼠伏  hú qián shǔ fú

释义:狐潜鼠伏  像狐狸和老鼠一样潜伏、藏匿。形容胆怯躲藏的样子。

出处:明 张景《飞丸记 公馆言情》:“山居草宿,狐潜鼠伏,将略胜孙吴,军势振颇牧。”  

22、缩头缩脑  suō tóu suō nǎo

释义:缩头缩脑  形容害怕不敢向前,或胆小不敢出头负责。

出处: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  

23、老实巴交  lǎo shí bā jiāo

释义:老实巴交  形容人规规矩矩,谨慎胆小的样子。

出处:徐光耀《平原烈火》:“一个一个心慈面善,全是老实巴交的。”  

24、肆无忌惮  sì wú jì dàn

释义:肆无忌惮  肆:放肆;任意而行;忌惮:惧怕;畏惧。任意妄为;一点顾忌、畏惧也没有。

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25、胆大包天  dǎn dà bāo tiān

释义:胆大包天  形容胆量极大(多指做坏事)。现多含贬义。

出处:唐 刘叉《自问》:“自问彭城子何人授汝颠,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  

26、胆大如斗  dǎn dà rú dǒu

释义:胆大如斗  形容胆量极大。

出处:《三国志·蜀志·姜维传》:“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  

27、胆小如豆  dǎn xiǎo rú dòu

释义:胆小如豆  极言胆子小。

出处:《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们中国的官员,胆小如豆,莫说见着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惊得发慌,就是见了一个没辫子的光棍,手里提着一根赶狗棒,也要害怕起来。”  

28、胆小如鼠  dǎn xiǎo rú shǔ

释义:胆小如鼠  胆子小得像老鼠一般。形容人胆小怕事。

出处:北齐 魏收《魏书 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29、胆小如鼷  dǎn xiǎo rú xī

释义:胆小如鼷  见“胆小如鼠”。

出处:《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30、胆小怕事  dǎn xiǎo pà shì

释义:胆小怕事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31、色胆包天  sè dǎn bāo tiān

释义:色胆包天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出处: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胆包天,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  

32、规规矩矩  guī guī jǔ jǔ

释义:规规矩矩  指人的品行方正,谨守礼法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说了不多几句话,宝玉也来了,进门见了王夫人,不过规规矩矩说了几句。”  

33、触目惊心  chù mù jīng xīn

释义:触目惊心  触目:眼睛看到;惊:震惊。眼睛看到;内心感到吃惊。形容事态严重;令人震惊。也作“怵目惊心”、“惊心怵目”。

出处:清 林则徐《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尔等更当触目惊心,如再观望迁延,以身试法,则是孽由自作,死有余辜,毋谓言之不早也。”  

34、谨小慎微  jǐn xiǎo shèn wēi

释义:谨小慎微  原指对微小的事物也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形容非常谨慎。现指对细小的问题过分小心;流于畏缩。

出处:汉 刘安《淮南子 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35、软弱无能  ruǎn ruò wú néng

释义:软弱无能  指衰弱无能为力

出处: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23回:“你自己叫人家给打了,还在这里说,真是软弱无能之辈。”  

36、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释义:风声鹤唳  唳:鹤鸣声。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唐 房玄龄《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37、魂不附体  hún bù fù tǐ

释义:魂不附体  魂:灵魂;魂魄。迷信的人认为人魂魄一离体;就失去知觉;无法行动。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恐惧万分。有时也形容受到极大的诱惑;不能自主。

出处: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一个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颜色,使小生魂不附体。”  

38、魂飞魄散  hún fēi pò sàn

释义:魂飞魄散  魂:灵魂;魄:是指所谓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指魂飞了;魄也散了。形容极度惊恐。

出处: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39、鼠首偾事  shǔ shǒu fèn shì

释义:鼠首偾事  坏了事情。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

出处:清·程允升《幼学琼林·身体》:"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讥人不决,曰鼠首偾事。"  

40、胆大包身  dǎn dà bāo shēn

释义:胆大包身  胆比整个身体都大。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

出处:《旧唐书·李昭德传》:"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