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前期和后期反差为什么那么大(汝南袁氏的野望)
三国有不少被误解很深的人。
比如这篇的主角袁绍,仅仅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整个风评就大幅扭转。
袁绍真的有那么弱嘛?
那他是如何把大将军何进玩弄于鼓掌?
如何铲除了东汉的顽疾:宦官集团?
如何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天下第一大州:冀州?
如何以步胜骑,打败了东汉军力前三的幽州突骑?
如何将曹操逼到了亲自带兵去烧粮草?
要认识一个真实的袁绍, 就要先从四世三公的袁家说起。
汝南袁氏一族在两汉时期是以学术传家为政,其先祖袁良精习《孟氏易》之学,于西汉平帝时官居太子舍人,东汉光武帝时出任成武县令。
袁家成为望族的关键人物是袁良的孙子袁安。
袁安自幼家学深厚,个性“严重有威,见敬于乡里”,还贡献了袁安卧雪这一经典典故。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明帝时期,袁家由于是当地豪族,所以袁安非常顺利的做了当地的功曹,后来被举荐为孝廉进入仕途,先后出任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任职所在之处民意甚高。
公元71年,袁安被任命去楚郡任太守解决一起政治事件:楚王刘英的谋逆案
当初办案人员为了邀功,将案件扩大化,牵连了数千人。(这种为了自己的政绩,无辜牵连他人蒙冤的官员极其卑劣。)
袁安在来楚郡的路上就听说了楚王谋逆案有极大的冤情,上任后查清了一大批冤假错案,想替无辜者翻案。楚郡的府丞掾史向袁安叩头力争,说这是大逆之案,咱犯不上替他们翻这个案,惹火上身!
袁安表示:如实上报,如果不合律例,出了问题我负全责!
明帝最终被袁安条理清楚的二审打动了,因此被释放出狱的人有四百多家。(
明帝时为楚郡太守,治楚王狱,所申理者四百余家,皆蒙全济,安遂为名臣。)
袁安从此名动官场。
汉明帝嘉其风骨,提拔他为河南尹。这个位置不简单,天子脚下,都是皇亲国戚,治安难度很高。
结果袁安在任十年,辖区“政令严明,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章帝登基后,袁安开始进入中央,相继担任太仆、司空、司徒,位极人臣。
到了和帝时,袁安的名气已经大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气焰嚣张的外戚窦宪权倾天下,但是面对袁安的弹劾,也只能默默的听着。(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
他在外戚面前展露的铁骨铮铮,赢得了朝廷从上到下的一片美誉,为袁家积攒了强大的政治资本。袁安去世之后,和帝亲政,一举诛杀窦家,给了袁家足够的回报。(和帝也不简单,有兴趣的可以移步这篇:东汉权斗(1):和帝13岁杀舅夺权开创永元之隆)
袁安死后,其后嗣中成就最大的是袁京、袁敞二子。
袁京走的是袁家祖传的学术路子,专攻家传的易学,做到蜀郡太守后就效仿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养志自高。
袁敞则仿效父亲袁安的政治精神,以汉室皇权维护者而自命,坚决和外戚做斗争。
但袁敞没有袁安那么高的威望,没斗过东汉最牛太后邓绥,(有兴趣的可以移步这篇:东汉权斗(2):拥立二帝,东汉最牛皇太后)被邓后整死。
袁敞的死给了汝南袁氏一族极大的震动。
他的侄儿袁汤的政治理念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不再固守“忠君廉政”之空名,开始在外戚集团、宦官集团之间多方下注、左右逢迎。
当时幼帝汉质帝驾崩,关于拥立谁为新君的问题,朝廷分为了两派。以大将军梁冀为首的外戚倾向于拥立蠡吾侯刘志,太尉李固、司徒胡广等士大夫集团则坚持拥立清河王刘蒜。(清河王年岁较长)
时任太仆之职的袁安在权衡双方的实力后,果断投向了梁冀,支持拥立刘志为新君,即为汉桓帝。
袁汤这把赌对了!
梁冀投桃报李,袁汤骤升而起,随后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高位,权重一时。
作为袁家的第三代掌门人,袁汤更加老谋深算,他下了三步关键的棋。
棋子1:长子袁成
袁汤在政治投机大获成功后,为力保袁氏一族长盛不衰,指示长子袁成投靠梁冀,两人关系甚密。(袁成字文开,与梁冀结好,言无不从,京师谚曰:“事不谐,问文开。”)
棋子2:次子袁逢、袁隗
袁逢(袁绍生父)进入禁军序列,担任屯骑校尉。(东汉发生多次政变,谁掌握禁军就能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袁隗奉命娶东汉大儒马融女为妻,结交士大夫集团。
还有一枚暗棋,在当时并不显山露水,但是很快这枚暗子将为袁家力挽狂澜。
梁冀掌权二十多年,骄横气盛到了极点,桓帝对梁冀日益不满,与中常侍单超等诛灭梁氏,牵连处死及免职者数百人,整个朝廷,为之一空。
在这场政治大清洗中,素与梁家交好的袁隗、袁逢兄弟居然全身而退。这便是一直隐在幕后的那枚暗棋:袁赦之功了。(时中常侍袁赦,袁隗之宗也,用事于中。以逢、隗世宰相家,惟崇以为外援。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
汝南袁氏的这一步暗棋令人深为不齿之余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深谋远虑。(东汉末年宦官势力极盛,能屹立不倒的世家大族或多或少都与宦官有一些关系,比如曹操的王佐之才荀彧的父亲荀绲,就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荀家在党锢之祸中才得以维持家族势力,居然出了“八龙”)
但袁赦并没有达到五候徐璜、左绾、具瑗、唐衡等那些大太监的地位,实力很有限。
而朝廷的大权则掌握在窦武这位“三君之首(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的外戚大将军手里。
此外还有”以李膺为首的“八俊“(人中俊杰”),范滂等“八顾“(能以德行引人者)等一大批新兴的士大夫官僚。
在汉桓帝掌权期间,袁隗、袁逢兄弟不断地腾挪运转,仍只是做到了中二千石官秩的九卿之职,三公的位置离他们还有一段距离。
袁隗、袁逢只能养望待机。
机会很快就来了。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刘宏入继大统,登基为汉灵帝。
士大夫集团的首领太傅陈蕃决定联手外戚集团的掌权人窦武“清君侧、除阉宦”,把整个宦官集团一扫而尽。
袁家很冷静,按兵不动,隐在幕后作壁上观。
宫内一场大混战后,陈蕃、窦武功亏一篑,宦官集团趁机掀起第二次“党锢之祸”,追杀张俭、李膺、范滂等清流名士,凡是陈蕃、窦武所推荐的官员和他们的学生门徒以及过去的部属全都免官,终身不得入仕!
宦官集团的这次大扫荡,间接帮助袁家清除了权力路上的一大批对手。
汝南袁氏借机坐大成势,袁隗、袁逢先后当上了三公,袁家终于成为了东汉末年著名的四世三公的顶级家族。(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之冬,袁隗升任为司徒,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十月袁逢出任司空之职。)
袁隗、袁逢利用开府的人事辟召之权为袁氏一族广树朋党。(不要小看四世三公的能量,之前窦宪“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两世三公”的李固家“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他们一朝而覆,那么四世三公的袁家这一百年发展下来,人脉关系得有多大呢?)
善于两边下注的袁家在交好内廷宦官的同时,同时大力救助那些“党锢之士”。
袁隗、袁逢暗中授意家族后起之秀的袁绍、袁术兄弟具体操作(及陈蕃、李膺之败,(何)颙以与蕃、膺善,遂为宦官所陷,乃变姓名,亡匿汝南间。所至皆亲其豪杰,有声荆豫之域。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是时,党事起,天下多离其难,颙常私入洛阳,从绍计议。其穷困闭厄者,为求援救,以济其患。有被掩捕者,则广设权计,使得逃隐,全免者甚众。)
此时的袁家仍在士大夫和宦官集团之间玩平衡之术,只是宦官内部的一场互斗再次让袁家受到重大打击。
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四月,司隶校尉阳球在袁赦的支持下,逮捕了太监集团的最高首领王甫,将其拷问而死。此举大大震动了宦官集团,张让等人联手反扑,将阳球以“谋议不轨”之罪陷害身亡,袁赦没有被清算,条件是从此退出内廷。
汝南袁氏在宫内最大的政治靠山就此崩塌,他们又一次面对将何去何从的核心问题。
袁隗、袁逢反复权衡后,终于下定决心:联合士大夫彻底铲除宦官集团,由袁家独揽大权!
袁隗的决策并非贸然,精于权谋的他有三大依据
1、袁家的地位
“弘农杨氏”的杨赐(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死后,汝南袁氏成了汉末名门世族集团“硕果仅存”的超级家族,高踞于“万夫之望”的地位。
2、袁家下一代已经有了领军人物:袁绍
当时对袁绍的评价: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
3、黄巾之乱爆发,士大夫大翻身
“黄巾之乱”爆发后,灵帝畏惧“党锢之士”们与黄巾军合流反汉,不得已公开宣布废除“党锢之禁”,大赦天下党人,并征召他们入朝。
也许袁隗、袁逢兄弟的野心只是依附大权而永保三公,但是他们没想到袁绍、袁术兄弟在夺权之路上居然比袁隗等父辈走得更远。
袁绍咄咄逼人的竞夺之势,连他们族中的明智之士都看不下去了,袁绍的族兄袁闳就明确指出: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袁闳所指的“晋之三郤”,即郤锜、郤犨、郤至叔侄三人,为春秋时期晋国豪强之士,跻身四军八卿之列,其权可以废主立威。很显然,袁闳用郤锜、郤犨、郤至叔侄三人,实际上暗喻的就是袁隗、袁绍、袁术叔侄三人。)
太监集团也很警觉,中常侍赵忠言于省内曰:“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
袁隗听到这些风声后(赵忠是在内廷说的,袁隗又是怎么得知?宫内看来还有袁家的内线,布局真够深的),急忙要求袁绍兄弟不可高调张扬,以免过早暴露袁氏“与乱世争权”的野心。
袁绍在做什么呢?
他在布一个很大的局!
袁绍布置的十分精妙:假手宦官集团干掉外戚的首领:手握军权的大将军何进,然后借机清洗宦官集团。
具体如何执行呢?
我们一步步来看,顺便领略下袁绍的手段和谋略。
灵帝驾崩后,朝廷有四股势力
1、忠实执行灵帝旨意,拥护次子刘协的宦官蹇硕,洛阳实力最强的军队西园军在他手里。
2、十常侍(宫里面还有一群太监大佬,有十二个人,位居中常侍,史称“十常侍”,领头的有两人,张让,赵忠。灵帝曾经说过“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
3、外戚首领,大将军何进,手握北军、禁军。
4、以袁隗为首的士大夫集团
袁绍先走了第一步:主动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当了何进的属下,但袁绍身份特别,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又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袁)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虎贲中郎将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
第二步,袁绍开始给何进献计:铲除宦官。
在打击蹇硕上,何进很积极,因为何家的靠山是太子,而蹇硕是护次子刘协的拥护者。
蹇硕听到风声后,给赵忠等人写信说:大将军兄弟执政专权,现在又听从士族建议打算全部消灭我们这些内臣(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扫灭我曹),只因为我统领禁兵,所以他还没有动手,现在咱们应当赶紧干掉他。
十常侍开完内部会,一致同意抛弃同为太监的蹇硕,然后把蹇硕写给他们的信交给了何进。(这一次的权力斗争十常侍看得很通透:现在的矛盾只是何进和蹇硕的,何太后还是我们推荐上来的,我们是利益共同体,再说我们已经是宫内的顶级权贵了,为什么要冒风险和何进开战?)
干掉蹇硕和外戚董家后,袁绍接着下了第三步棋
忽悠何进:“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权力斗争时,窦武占据着明显优势却最终被害是因为啥?他的密谋漏泄出去了,真到了关键时刻,北军五校的将士们更怕的是太监们!现在将军好不容易拿下如此优势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条心统率劲兵,部下将吏又都是尽力效命的英俊名士,这是天助的时机啊!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彻底干掉这帮祸国的死太监!”
袁绍就是要逼着何进出手把太监们全部干掉,太监们逼急了自然要和何进拼命!
何进于是向太后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何太后听完就给否了:“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汉家老规矩,不可废。况且先帝刚逝世,我怎么堂而皇之与士人共事呢?
何进发现妹妹的疑虑后,心中不能决断,又开始懵圈了。
袁绍一看何进犹豫,继续点火:“大将军,知道您犹豫啥,咱们现在多方召集四方猛对太后进行兵谏将及大批豪杰,命他们都引兵向京城,威胁清君侧造声势吓唬太后!”
这是袁绍这次谋划的唯一失策的地方:外兵那么好招吗?如果控制不住怎么办?东汉之前太监和外戚的决斗可从没有地方军队的什么事!
陈琳(袁绍后来的笔杆子)也劝:“大将军现在总控全局,要想杀太监你就赶紧杀,你现在是传说中的干戈倒拿,把柄给别人,不仅成不了功,还将给乱徒作恶的台阶。”
陈琳已经预测后面会有大乱。
但是在袁绍的坚持下,何进仍然下令征召外兵入京。
董卓、王匡、桥瑁、丁原等一系列有实力的地方大员开始向洛阳靠拢,东郡太守桥瑁屯成皋;府掾太山王匡征发所在郡的强弩手;丁原火烧孟津造声势要诛杀宦官;董卓也上书:从前赵鞅统率晋阳的军队来清除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则敲响钟鼓到洛阳来,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邪!
招来那么多地方实力派,袁绍有把握吗?
他认为是有的,几点理由
1、他的叔叔袁隗,此时是与何进共领尚书事的,可以发布诏书,调动军队。
2、袁术控制着皇宫中最重要的禁军:虎贲军,再加上何进手里的北军和西园军,洛阳城里的军队足以震慑这些地方派。
3、这几路军队里面大部分都是袁家的人,王匡后来就是袁绍对抗董卓的主力大将,桥瑁是太尉桥玄族子,桥玄曾被袁家举荐桥玄为度辽将军,特赐可以使用黄钺,也是袁家的人,董卓因为段颎的关系被推荐去司徒府,在司徒袁隗的手下当过司徒掾,可以算作袁家门生故吏。因为这层关系,袁绍以为可以控制住董卓
何进的脑子已经浆糊了,他本来只是一个屠夫啊,如此复杂多变的政局真心应付不来,袁绍你不是嚷嚷着要杀宦官吗,我给你这个权力,授予袁绍假节。(啥叫“假节”呢?就是可以自己做主杀犯军令者。也就是说,他袁绍的军令下达后谁要是执行不利他当时就能砍人。袁绍后来就是靠着这个重要任命在皇宫里面合法杀人的。)
袁绍拿到权力后,开始在城内制造舆论压力,同时催促外兵继续前进。
宫内的何太后实在承受不了,下召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都罢免了。
诸常侍、小黄门也表示出了彻底的认怂姿态,向何进请罪,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处置。(外面兵变搞得那么大,洛阳城都知道何进要杀宦官了,但是背后是谁主导的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何进这口锅背的不值啊,袁绍这招借刀杀人之计的确狠辣)
何进对宦官说:”如今董卓们马上要来了,你们快点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收益最大的反而是何进。
但这明显不符合袁绍的最终利益,他就是希望太监们与何进彻底撕破脸然后互相搏杀,两个势力同归于尽!
看到何进要放宦官们了,袁绍再次拱火,不能让他们走!必须斩草除根!
这次何进回过神了,没有听从袁绍,因为何进已经得到了所有的胜利果实,没必要多此一举。
一看老实人忽悠不了了,袁绍放出了大绝招,在何进准备放宦官返乡的重要关头,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进的名义,要各地逮捕宦官们的亲属。(很多人忽略了袁隗,在此次政变中袁隗的位置极其为重要,他可以利用参录尚书事这个权力发布公文)
袁绍把宦官们返乡的最后可能堵死了。
被逼到墙角的宦官们开始同仇敌忾,密谋要跟何进拼命了。
这时候何进又犯了一个错误,他去长乐宫觐见太后讨论太监返乡问题(这种时候怎么还敢去太监的大本营呢?你要是在兵营里面,太监也下不了手)
张让带领常侍段珪,毕岚等几十人,拿着兵器悄悄地自侧门进,埋伏在禁门门前,在内宫将何进堵住了。
张让等责问何进:“天下大乱,就因为我们吗?当年先帝曾经与太后不和,几乎要把太后废了,我们哭泣解救,各人拿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才最终保下太后,我们只想依托你何氏的门户而已!”
何进你欺人太甚了!
说完砍下了何进的脑袋。
张让随后矫诏,令原来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恢复与宫外的联系)。
尚书台得诏,怀疑有假,说:“请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
中黄门把何进的脑袋扔了出来,说:“何进谋反,已经被杀了。”
这个时候太监们其实并不慌,因为还有何苗,他是自己人,我们可以重新组建利益共同体!
太监们大错特错了,他们从头至尾都没认清这次斗争的敌人是谁,也低估了这个人的决心和野心,他根本不按套路出牌。
得知何进被杀,袁绍开始收官了。
他命袁术与何进的部下吴匡攻打皇宫,用刀劈砍宫门,威胁宫中交出张让等人。(从刀劈砍宫门这条命令可以看出袁绍的心里已经没有皇帝了,皇宫是什么地方?皇帝、太后都没有下诏,你就敢杀进去?你还是东汉的臣子嘛?)
打破宫门后,控制尚书台的叔父袁隗假传圣旨,召来樊陵、许相,把他们处斩。
袁绍这路最关键,何苗不死,这场政变就是为他人做嫁衣了!
袁绍发动北军中的亲信,让人挑唆说是何苗想搞死他哥哥自己上位,刚打入皇宫的吴匡此时已经失去了冷静,一冲动,号令全军:“杀死大将军的人是车骑将军何苗,愿为大将军报仇”
吴匡率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又杀了何苗,将何家的宫外势力连根拔起。(注意这个不起眼的董旻,他后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彻底毁了袁绍的精心布局)
太监们这下慌了,他们无法想象这帮军士为何如此大胆,敢攻打皇宫。
张让冲到皇宫,告诉何太后:何大将军谋反,正在攻打尚书署,你务必要跟着我们跑。
不等太后分辨,太监们就裹胁着何太后、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劫持宫内的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逃出北宫,惊慌下皇帝所用的御玺都不知丢在何处(后来被孙坚捡到了)。
逃跑路上,还遇到一个猛人:卢植(卢植平定黄巾之乱立有大功,因为拒绝给太监行贿,遭诬陷免职,之后另一名将皇甫嵩将平定冀州黄巾军的功劳推给卢植,才入尚书台担任尚书一职)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张飞于长坂坡上几声怒吼就吓退了敌军。卢植的嗓门跟张飞可以一比,太监们走的是天桥阁道,卢植在地上跑,眼看追不上,卢植仰头对宦官怒吼了一声:放人。
太监们被震慑住了,只好放了何太后,随后从洛阳北门潜出城外,向着北方一路狂奔。
卢植、闵贡紧随其后,跟着宦官来到了黄河渡口。
闵贡厉声斥责张让等人:“还不快死吗?”随后又杀数名宦官。
张让等最终向少帝叩头辞别:“我们这就死了,请陛下自己保重!”
说罢,投河而死。(太监可恨归可恨,但人家说到底还是保皇的,浸透权力场的这几位大佬知道经历这次政变,皇权已经荡然无存,只能叩头保个重了,之后少帝和献帝的经历也的确很苦痛)
就在太监们泪别皇帝的同时,袁绍在皇宫展开了大屠杀。袁绍关闭宫门后发布命令,凡是看到脸上没长胡须的,见一个砍一个(古人爱留须,这是个习惯。经常电视里可以看到读书人边抚须边吟诵,宦官当然不会溜须。但这不等于宦官之外的男人都会留胡须。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掉一人。袁绍你真狠啊,你这种做法会让旁观者对你寒心的)
就这样,一夜间,东汉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太监和外戚全部灰飞烟灭了。
袁绍看上去已经达成了目标,现在袁隗文官的一把手,控制尚书台,皇宫里的禁军又在袁术手里,大权在握,天下我有!
他们袁家似乎就要一统江湖了,前提是董卓不来的话。。。。。。
其它三路兵马还都老老实实呆在指定位置的时候,董卓得到了弟弟奉车都尉董旻送出的重要情报。
董卓迅速做出了判断,洛阳现在群龙无首,这是捞果实的最好机会了,得快点找皇帝。(皇帝在手对董卓意义非常,没有皇帝的话,袁绍一旦下诏不让你进京城,你怎么办?难道准备强攻?)
董卓立马下令,全军奔袭,在黎明时刻赶到洛阳北郊,终于在邙山北与少帝刘辩相遇。
小皇帝刚刚经历了血腥的宫变,太监们纷纷自尽的场景还浮在在眼前,蓦然遇到一支陌生的军队,惊恐中根本无法正常交流,语无伦次的话都说不出来。
关键时刻,皇弟刘协站了出来,和董卓对答如流。
这是后来窝囊了一辈子的汉献帝的第一次登台亮相。(很多人觉得献帝就是一个傀儡,其实献帝本人很英明,这从给他的谥号就能看出来“博闻多能,聪明睿智,圣哲有谋,智质有礼”,曰“献”,是对献帝最大的肯定。曹操虽然挟献帝协号令了诸侯,但是,曹操也被献帝折腾的心惊胆战)
刘协的表现给董卓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后来废帝埋下了伏笔。
城内的袁绍此时也反应过来,他派崔烈带着公卿百官去阻止董卓。
崔烈见到董卓后还想拜拜威风,呵斥董卓避让,要求他立即退兵返回并州。
董卓指着崔烈骂道:“我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路,你现在说什么回避?信不信我砍下你的脑袋!”
接着,董卓又反诘大臣们:“诸位公卿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让我退兵的理由!”
一番软硬皆施后,董卓“护卫”少帝返回皇宫。
董卓入京了!
袁绍顿时慌了手脚,之前所有的计划都是针对太监和何进的,现在怎么对付董卓?(漏了董旻这个关键点是袁绍这次政变最大的失误)
利用控制在手里的尚书台下诏令他回并州?董卓之前就已经屡次抗命不从,这招不一定奏效。
那只能来硬的了。
骑都尉鲍信也恰巧自泰山募兵回来,对袁绍说:“董卓现在手握强兵,马上就要有邪路的打算,赶紧先下手为强,要不你就白忙活了!趁他刚刚入京昼夜疲劳,赶紧下手必能擒之!
袁绍犹豫了,董卓带来的军队的确不多,仅仅三千人,但是袁绍手里控制的兵马也没有绝对优势。
来梳理下洛阳城内的武装力量,此时共有5支军队
1、皇宫禁军
2、西园军
3、北军
4、司隶校尉军
5、凉州军
这里介绍下北军,汉代初期有两支守卫京师的屯卫兵,未央宫在京城西南,其卫兵称南军;长乐宫在京城东面偏北,其卫兵称北军。之后南军名没,而北军名存。到了汉武帝时,扩大北军,改北军中垒为中垒校尉,又增设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七校尉。东汉时,省去中垒,并胡骑入长水,虎贲入射声,置北军中侯以监五营,称为北军五校。窦武政变时,太监们就下诏令张奂率领五校尉营中没有被窦武来得及控制的屯骑、越骑、长水、射声四营将士前往讨伐窦武。
袁家兄弟现在手握司隶校尉军及皇宫禁军,还有一堆比如鲍信这种挺他的帮手。
董卓的三千凉州军,虽然兵力最少,但是战斗力十分强悍。
北军五校和西园校尉都是在何进部将手上的,何进死后,上述两股军事力量由何进的军官吴匡、张璋等暂时统领。
五支军队的指挥权
1、皇宫禁军(袁术)
2、西园军(何进部下)
3、北军(何进部下)
4、司隶校尉军(袁绍)
5、凉州军(董卓)
袁绍的犹豫有一定道理,军事力量不足的他打算控制北军和西园军,确定优势后再搞定董卓。
此外董卓以前还在袁隗手下当过差,是他袁家的故吏,袁绍觉得董卓不会很快翻脸。
鲍信看到这个情况立刻预判出了结局,引兵回泰山了,这个鲍信眼光极为高明,他后来在曹操刚起兵的时候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扶持(汉末的英杰实在是太多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司马懿,荀彧,袁绍、孙策、周瑜都各领风骚,但有些默默无闻的人也是英雄豪杰,要不三国演义怎么会这么好看呢!)
袁绍犹豫的同时,董卓迅速出手(这次事件暴露了袁绍的一个弱点,关键时刻不敢博一把,官渡之战他还会犯一次,被对手再次翻盘,这也许也是世家弟子的通病?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魄力)
又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小人物上台了:吴匡
在这混乱的一夜尘埃落定后,何进的老部下都比较慌,如果说打皇宫是因为有袁绍的假节,那么干掉军界二把手的何苗是谁给你下的命令呢?冲动是魔鬼啊。
现在何太后还在,皇帝也回来了,如果朝廷下诏调查何苗被杀事件,你们这些大兵们怎么办?
吴匡冷静下来后终于能想明白自己的冲动有多不值钱了。
就在他惶惶不安时,一起做掉何苗的董旻来找他了,在董旻这个“好兄弟”的穿针引线和顺水推舟下,吴匡等军官为了自己的未来迅速表态加盟了董卓。(一起打宫门的袁术根本就没掺和后面杀何苗的事,吴匡自然更信任董旻,董旻赌对了)
董卓因此坐收渔翁之利,迅速收编吞并了何进、何苗的部队。
吴匡后面的履历很有意思,他和皇叔联系上了,看看他的后代和蜀国关系。
随着北军和西园军的争夺告一段落,双方的焦点又集中到了另一只军队:并州军。
当时地方上最有战斗力的几支军队如下,
公孙瓒:幽州军
董卓:凉州军
孙策:丹阳军
吕布:并州军
曹操:泰山军
到了三国,他们会跟随各自的主公开始参与并主导这个时代。
驻军孟津的并州军首领是并州刺史丁原。
看看袁绍是如何招揽的?参录尚书事的袁隗一纸诏令把丁原调岗为“执金吾”(此时的执金吾已经没啥权力了,大部分兵权都归了袁绍此时的司隶校尉。这不是欺负人吗?现在还有哪个地方实力派会主动上交兵权?)
但是和董卓比,袁家似乎很善良了。
作为并州的老领导(董卓在并州刺史的任上“数讨羌、胡,前后百馀战”),董卓直接利诱了丁原的主簿吕布。
吕布是并州五原郡人,在当地名气很大,“以骁武给并州”,大奉先的故事后面还会讲。
面对董卓抛出来的橄榄枝,吕布当即杀了丁原,带着并州军投降了董卓。(毕竟是老领导,彼此知根知底,吕布知道董卓的带队风格,老领导当年可是动不动就把赏赐全分给兄弟们,并州军的主力和董卓的西北军构成很相似,都是羌胡和边郡汉人为主。之前讲凉州羌乱时总结过,只要给予羌胡足够的尊重、平等对待、好处一起分,并州军也会和凉州军一样,把命交给你。而袁绍呢?不认识,袁家的优势是官僚系统,在地方军队安插不深。)
至此,董卓手握凉州军、北军五校、西园军还有强悍战斗力的并州军,而袁绍手中仅仅只有兄弟袁术的虎贲军和自己的司隶校尉军。
董卓的军事实力此时已经远超袁绍。
但是董卓觉得还是不够保险,入京后每隔四五天,就命他的三千人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战鼓震天、红旗招展的敲锣打鼓入城。
这一招彻底吓唬住了袁绍,从没上过战场的他完全被董卓震慑住了。
强弱已判。
袁绍机关算计,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大势底定后,董卓开始施展霹雳手段,免除了司空刘弘的职务,自己取而代之。
紧接着,他要废帝了。(董卓“废帝立新”是“釜底抽薪”的一记狠招,袁隗的辅政是原少帝刘辩,他的权力来源是少帝。现在新皇上位,袁隗将无法与董卓相抗衡!这样,军政两方面,董卓都彻底击垮了袁家。)
董卓还顾忌袁家的势力,邀请袁绍一起商议废立,董卓肆无忌惮地说:“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庙,没有资格担任天下的君主。为了国家和汉室江山着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天子!”
袁绍不同意:“汉家君天下四百年,恩泽深厚,兆民爱戴,现在的皇帝春秋正盛,没看见哪里不善于天下,你董公想废嫡立庶,恐怕众公不从你的建议啊。
董卓闻言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
袁绍大怒道:“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你董卓一个人吗!”(袁绍什么时候被人骂过竖子,再加上辛苦谋划的大局最后被这个凉州来的老地痞流氓摘了果实,也是气糊涂了)
然后拿着佩刀作揖而去。
好在董卓知道袁绍的声望地位,也没拿他怎么样。
袁绍放完狠话后也吓出一身冷汗,急忙逃奔冀州去了。
董卓将废立之事汇报给袁家二把手太傅袁隗,失去袁绍助力的袁隗无奈同意。
搞定了洛阳最大势力袁家后,董卓正式在朝会上提出废立之事,并以霍光事为例,自比田延年(谁反对就立刻处死),满朝文武只有尚书卢植站出来抗辩,董卓被顶撞得无言以对,想寻机杀害卢植,但被蔡邕劝阻,卢植也弃官逃亡。
之后在崇德前殿,董卓扶持刘协正式登基,是为“献帝”。
至此,之前参与斗争的何家、太监、袁家都离开了洛阳政治舞台,机关算尽的袁绍最终将大汉的权力架构打包送到了董卓的手里。
袁绍在离开洛阳的时候,一定不甘心!
袁家上百年的积累,就因为他的一个犹豫,满盘皆输。
他怎么忍得下这口气!
况且四世三公的袁家底蕴十足,陪他同赴冀州的还有荀谌、许攸、辛评、郭图等一大批才略卓异的名士,洛阳城内还有周毖和伍琼等袁家内应。
袁绍相信,只要联合各路州郡兵马发起勤王,汝南袁氏终会再铸辉煌!
咱们尽量把一些历史的来龙去脉写的更有逻辑,比如袁绍凭什么就能让何进对他言听计从,这是袁家数代人上百年的积淀,才打出了四世三公的名声。而袁家为此布下了多少局?做出了多少关键的抉择?一个超级家族的崛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袁绍最后的失败和他本人有一定的关系,但袁家从此退出争霸,并不是曹操真的就比他们强很多。
如果觉得写得还行,请点击右下角的在看,谢谢大家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