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后出师表(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的下一句)
除了广为人知的《出师表》之外,三国时期还有一篇与之类似的表文,由于在《出师表》一年多后出现,因此被称之为《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最早出现在三国吴人张俨的《默记》中,之后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等转载,作者被认为是诸葛亮,即第一次北伐之前著《出师表》,第二次北伐之前著《后出师表》,具体在228年11月。然而,由于《后出师表》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古今不少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后出师表》或是伪书,真正作者另有其人。
>诸葛亮后出师表(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的下一句)
笔者认为,《后出师表》非诸葛亮莫属,不可能是其他人,原因有以下三条。不过,由于《后出师表》内容与传播问题,又显示出此表是诸葛亮的草稿,并非正式的表文。
与《出师表》相比,《后出师表》表现出三个特点:
首先,《出师表》劝勉刘禅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但《后出师表》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事实,向刘禅解释北伐必要性,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开篇第一句就谈到:“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此言也解释了诸葛亮为何在国家虚弱的情况下一直北伐,原因在于“不北伐坐亡”,所以不如北伐博取一线生机。
其次,《出师表》让人读来慷慨激昂,但《后出师表》第一句就让人特别丧气,描述出了蜀国令人绝望的处境;最后一句是“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相比《出师表》中诸葛亮坚信蜀汉必胜,《后出师表》中已是胜负难说了。
第三,《出师表》主要是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表达自己忠贞不二的思想,坚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但《后出师表》是论时事之作,针对暂停北伐的议论,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提出了六条不解。
可见,《后出师表》是一篇时论文,阐述了蜀国形势与北伐必要性,目的是为了坚定刘禅北伐,由于写给刘禅的战略分析文章,所以无需慷慨激昂,主要为实事求是的描述;又由于涉及三国态势与蜀国处境战略分析,因此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不宜对外公开。
需要注意的是,从《后出师表》全文来看,作者十分熟悉蜀汉军政情况,若非蜀汉高级官员,实难了解得如此清楚;同时,整篇文章高屋建瓴、结构清晰、观点鲜明、分析深入、用词简洁、情真意切,不是一般文人能写出来的。因此,作者是诸葛亮的可能性更大。
古今学者之所以质疑《后出师表》是伪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此表内容存在一些让人诟病的诸葛亮不该犯下的“硬伤”,比如以下三处:
一,“曹操智计,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但曹操并没有在祁连山附近作战的经历。当然,学者胡三省指出,这里的“祁连”或指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附近的祁山,曹操在此差点被袁将审配伏兵射中。
二,“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但文献中并没有“李服”这个人,胡三省解释说是“王服”之误。衣带诏时,董承联络刘备、王子服(又称王服)等诛曹,事情泄露之后,除了刘备之外,其他人都被诛杀。
三,“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一年)耳,然丧赵云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指出赵云死于建兴六年(228年),但《三国志·赵云传》记载“七年卒,追谥顺平侯”,两者相差大约半年时间。
那么,这三处能否说明伪作?其实,不仅不能,反而说明《后出师表》应为诸葛亮的草稿,原因很简单,《后出师表》出现于250年之后,如果伪作的话,那么往往会考证清楚,而20年前的事情也早已传开,更便于伪作的作者了解,因而不会留下这么明显的漏洞才对。如果说作者是诸葛亮,那么他可能记错了一些事情,“李服”、曹操“危于祁连”等是笔误或失误的草稿版,之后作进一步修改后上表刘禅。
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去世时间未必准确,因为赵云一直随军出征,最了解赵云死亡时间的是诸葛亮而不是陈寿。事实上,228年秋赵云屯田之后,史书上就没有赵云记载了,说明赵云当时可能已经去世。
既然《后出师表》具有一定保密性,以诸葛亮的严谨态度,自然不可能将之泄露,蜀国宫廷密件也不会轻易被人窃取,那么为何会传播到吴国?
252年,孙权去世之后,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为首席托孤大臣,掌握东吴大权,随后策划北伐。大约在此期间,诸葛恪写了一篇《出军论》,此表与《后出师表》颇为类似。尤为重要的是,《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近见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后,诸葛恪完成《出军论》。
诸葛恪所见“家叔表陈”,是不是《后出师表》,这个谁也不知道,但从逻辑上看是可能的。诸葛恪准备大举伐魏时,蜀国张嶷(yí)认为诸葛恪离开年幼的孙亮,亲率大军出击魏军,非常容易出现不测,从而造成东吴政局动荡,于是请诸葛瞻写信劝说诸葛恪撤回大军,转而发展农业。这时,诸葛瞻可能觉得《后出师表》已过保密期,于是就顺手将之寄给了诸葛恪,随后诸葛恪由此写出《出军论》。而诸葛恪与张俨交好,或许就将《后出师表》抄了一份给一向推崇诸葛亮的张俨,所以《后出师表》才会最早见于东吴张俨的《默记》。
至于蜀国没有流传出《后出师表》,原因在于诸葛亮所上的此表,或被刘禅藏于深宫,蜀国灭亡后遗失,或被刘禅阅后即焚,但诸葛亮家里应该还存有底稿或草稿。诸葛瞻写信给诸葛恪时,可能就将这一份草稿顺便给了他。
可见,从《后出师表》的传播来看,作者也应该是诸葛亮。原因很简单,如果《后出师表》作者不是诸葛亮,那么如何传播到东吴张俨之手?首先,由于表中有“孙策做大,遂并江东乎”等言论,因此不可能是吴人包括张俨所写;其次,如果是蜀国高人伪作,那么为何不先在蜀国传播,而特意单线传播给东吴张俨,且又如何骗过崇拜诸葛亮的大学者张俨?
综上可见,《后出师表》并非伪作,作者就是诸葛亮,但可能是诸葛亮正式表文前的草稿。
参考资料:《出师表》、《后出师表》、《三国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