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陕西省面食)
岐山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著名西府小吃,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历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点是: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这种面用手工擀制,料精味美,名噪三秦,誉满西北,声播神州。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对于陕西人来说,臊子面的配色尤为重要,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
中文名岐山臊子面
minced noodles
西府名小吃、面类
汤味酸辣、筋韧爽口
岐山醋、臊子、面条、鸡蛋
陕西省
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
长寿面
陕菜
【制作配料】:
1、黄花、木耳提前泡发,洗净。黄花切1CM小段,木耳切细丝。
2、红萝卜、香干切拇指盖大小薄片,西芹切中间刨开切1CM见方小粒。
3、炒锅加入少量油烧热,爆姜末,放入黄花、木耳翻炒,加入生抽、盐炒炒熟,装盘待用。[1]
4、炒锅放入少量油,放入红萝卜、香干、西芹加入醋快速翻炒,加盐出锅装盘待用。
5、鸡蛋打散,用平底锅摊成薄鸡蛋饼,切成小菱形片;小香葱切碎(或者韭菜切小细段)装盘待用。
【制作汤头】:
1、炒锅加水大半锅(因岐山哨子面要汤宽,所以水要加多些)烧开。
2、倒入剩余米醋,加生抽、盐、糖、鸡精、胡椒粉、花椒粉调制成酸甜适中的汤头,关小火,保持汤头始终滚开。
【煮面】:
1、汤锅加水烧开,下细面煮开,关小火略煮2-3分钟(岐山空心挂面时间略短,普通挂面时间稍长),捞出盛入碗中。
2、加辣椒油,将岐山臊子、木耳黄花、红萝卜香干西芹、鸡蛋片、小香葱摆放面上,浇入热汤头。一碗热气腾腾、酸辣可口的岐山臊子面就做成了。
历史
岐山县位于宝鸡市东郊,素以盛产小麦著称,面食中最有名的要数哨子面。哨子面的面条,要求揉的筋,擀得薄,切得宽细自便。哨子的做法是:用带皮的猪肉切成小丁在油锅内煸炒,加上姜末等调料去腥味,再加酱油和少量糖添水炖煮,然后放豆腐丁、胡萝卜丁等鲜莱,讲究的还放黄花、木耳等。面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臊子吃。哨子面筋,汤鲜,味香,再加些辣椒面、醋等,给人以热、辣或酸的口味
岐山臊子面,以岐山县城照壁背后面馆为代表。该馆开业于明代嘉靖末年(1566年以前),历时400余年,先后入馆从业学艺者百余人。个个技术娴熟,多系本行名手。1900年“庚子之役”,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期间,品尝了岐山县城照壁背后面馆臊子面,大加赞赏,赐赠“龙凤旗”一面。
哨子面始于周原故里岐山,传遍陕西及西北各地。关于哨子面的来历,岐山文化馆李辛儒先生还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神来之食歧山哨子面》。据他考证,哨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哨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
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现在敬神灵和祖灵,吃回锅汤的习俗已经改变。臊子面是岐山和关中一带招待客人的便饭,新媳妇过门,孩子生日,老人祝寿,通常都以哨子面招待客人。
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岐山臊子面为人们致富发挥了作用。宝鸡、西安和全省各个县城集镇,甚至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都开设有“岐山臊子面馆”。岐山臊子面正在走向全国。
参考资料1.岐山臊子面·心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