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舰导弹(由飞机从空中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

空舰导弹由飞机从空中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

空舰导弹(air-to-ship missile)是指由飞机从空中发射攻击水面舰船的导弹。也可用于攻击地面目标,是海军航空兵的主要攻击武器之一。部分空舰导弹可与舰舰导弹、岸舰导弹通用。

世界首枚空舰导弹是二战时期德国研制的Hs293A。其雏形是一枚口径500公斤的普通高阻航弹,在其基础上加装蛋翼和控制系统的滑翔制导炸弹,即为Hs293A空舰导弹。实际上Hs293A的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只有10秒钟,完全没有通常意义上说的反舰导弹巡航段,该弹使用普通航弹改装的设计思想十分先进,60年后的各先进国家依然采用这种思路研制最先进的空地弹药,譬如美国杰达姆和中国雷神制导炸弹。

中文名

空舰导弹

外文名

air-to-ship missile

时间服役

20世纪80年代

飞行速度

多为亚音速

飞行弹道

低弹道

组成

空舰导弹通常由弹体、弹翼、战斗部、制导系统、动力装置等构成。战斗部有普通装药或核装药。制导系统,常用寻的制导或复合制导,多数为复合制导,其中以惯性加末段主动雷达制导较普遍。动力装置,有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或冲压喷气发动机。

发射过程

空舰导弹的发射过程:

第一步。载机发射导弹前肯定要通过数据链得到敌舰队的位置、航向、航速。这个数据可以是卫星提供,也可以是预警机、潜艇提供,总之要先得到目标位置。

第二步。载机计算敌舰队的航向航速、还有导弹的飞行距离和时间得到一个提前量,将数据发送至导弹。这个提前量就是末段导弹雷达开机的位置。

第三步。发射导弹。导弹按照GPS、惯性制导飞行,直奔预设的雷达开机点。这个飞行过程导弹雷达不开机。在这个过程中载机可以继续通过数据链接收目标的新位置,不断地修改导弹的雷达开机点,这样可以提高命中率。

第四步,导弹到达预设的开机点,雷达开机搜索敌舰。假如敌舰在全过程没有做太大的航向改变,这时候导弹雷达开机有很大概率捕获敌舰,接下来降低高度进入掠海攻击阶段。

发展历程

首枚空舰导弹

一、研发过程

世界首枚空舰导弹是二战时期德国研制的Hs293A。其雏形是一枚口径500公斤的普通高阻航弹,在其基础上加装蛋翼和控制系统的滑翔制导炸弹,即为Hs293A空舰导弹。实际上Hs293A的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只有10秒钟,完全没有通常意义上说的反舰导弹巡航段,该弹使用普通航弹改装的设计思想十分先进,60年后的各先进国家依然采用这种思路研制最先进的空地弹药,譬如美国杰达姆和中国雷神制导炸弹。

1940年德国亨舍尔公司开始研制,项目主持人是赫伯特.A.瓦格纳博士。项目由改装普通航空炸弹开始,将SC-500型普通航空炸弹装上轻质合金的弹翼和尾翼,攻击距离有所提高,成了滑翔炸弹,即HS293V2型滑翔炸弹,于1940年5月制成。

1940年7月Hs293V3可控滑翔炸弹研制成功,即在弹上和载机上分别安装无线电指令接收和发射系统,使炸弹具有机动攻击能力。12月又将液体火箭发动机加挂在Hs293V3腹下,克服了航程短的弱点,试制成Hs293AO。

1940年12月17日,Hs293AO在佩内明德试飞成功。

1943年7月,该弹在安装了最新研制成功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后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实战化的空舰导弹Hs293A1。由He111,He117,Do217,Fw200携带。

二、实战战果

1、1943年8月25日在比斯开湾炸沉一艘英国护卫舰;三天后又炸沉护卫舰“白鹭”号,重创一艘驱逐舰;

2、1943年9月11日和13日,在意大利附近海面重创美国巡洋舰“萨瓦纳”号和英国轻巡洋舰“乌干达”号(也有资料称,系另一种滑翔炸弹Fritz-X炸伤);15日,炸沉医院船“纽芬兰”号;

3、1943年11月26日,在西地中海布日伊湾炸沉运输船“罗赫纳”号;

4、1944年1月23日在意大利安奇奥海岸附近击伤驱逐舰“贾维斯”号,24日击沉医院船“圣.戴维斯”号,重创驱逐舰“普尤克特”号,29日击沉英国巡洋舰“斯巴达人”号(有资料说系Fritz-X炸沉)和一艘运输舰

三、规格参数

Hs293A1一共生产2300余枚,击沉盟军舰船数十艘。在无干扰的情况下命中率约40%。最大射程18千米(10海里),重量:1045千克,弹长:3.82米,弹径:0.47米,翼展:3.10米。

我国空舰导弹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鹰击-6,到最后的鹰击-62,鹰击-6系列的发展横贯了我国的整个通用化反舰导弹发展史的始终,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鹰击-6系列在我国海空军战术打击体系中担任着“长矛“的角色,其各个型号在各自的时期内,都是我国海空军射程最远的精确制导武器,而作为我国最早服役的一个空面导弹型号,鹰击-6系列也承载了我国空面导弹的多个关键技术节点的验证任务,诸如单脉冲体制末制导雷达,小型逻辑部件构成的数字化指令机构,弹载实时数据传输系统,和能够整合进海空军数据传输系统的中继制导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都是在鹰击-6系列的平台上研制,整合,并最终走向成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鹰击-6系列的发展历程,完整的记录了我国反舰导弹技术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幼稚到成熟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凝聚了我国军工研发人员的艰辛与汗水,也记载了共和国海军曾经的艰难与困苦。

第一代空舰导弹——“鹰击”6空舰导弹

中国研制的第一种空舰导弹是“鹰击”6,也称C-601。该弹研制计划最早于1965年提出,决定在“海鹰”2型岸舰导弹的基础上改型研制。1966年,飞航导弹研究院启动371工程,导弹型号为“风雷一号”。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1969年,“风雷一号”的研制完全停顿。

一、发展过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苏联全面中断了对中国的军事技术援助,并撤走了所有的专家,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中国军队一系列重大军工项目或下马,或者处于停滞状态,其中,受到波及最大的,则是技术含量较为密集的空军。而很不巧的是,这个时期恰恰是军事航空平台与武器技术大发展的时期,许多崭新的武器装备概念,诸如雷达制导中距拦射空空导弹,空对地/对海巡航导弹等新式武器装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苏联技术援助的终止,则如同从天而降的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中国空军阻拦在了这些装备与技术的大门之外。

此时中国空军的对面打击手段,还停留二次大战时期的技战术水平上,受限于基础工业水平的薄弱和相关技术的缺乏,中国的军工部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为空军提供一款能够满足要求的空对面战术导弹,大量装备部队的轰-5,轰-6型轰炸机只能依靠自由落体炸弹和火箭助推鱼雷执行对面打击,在当时的防空系统面前,这种落后的攻击方式无论是突防能力还是毁伤效能上,都已经无法适应日益严峻的战场现状,如若开战,这些近乎“老掉牙”的打击手段所能为中国空军带来的,除了不断上涨的损失数字以外,就只有几乎可以忽略的战果了,严酷的现实呼唤着一款属于中国的空对面导弹的到来。1965年,中国空军向中央军委提交报告,称现行装备部队的轰-6中程轰炸机只能遂行高空轰炸,已无法安全的在地空导弹的威胁下遂行对地打击任务,因此请求安排研制空地/空舰导弹,空军在上交的文件中还说明了技术指标要求,即射程不应小于150公里,而重量不应大于三吨,空军提交的报告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随即安排各个单位进行相关预研讨论工作。

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以当时还在试飞的“海鹰”2号导弹作为母型研制新型空地/空舰导弹,1966年,飞航导弹研究院的总体设计部组建了空舰导弹研究室,并向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呈报了《改装海鹰二号导弹为空舰型号的总体方案》,全武器系统代号为371工程,意为三机部和七机部协同研制的第一项工程,导弹型号为风雷一号。

在此之前,我国还从未系统的研制过空地/空舰导弹,仅仿制并改进过455型“冥河”导弹,加之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资料匮乏,风雷一号初期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困难重重,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国恰逢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狂热的政治运动使得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限于停顿,风雷一号的研制自然也难以幸免,1969年,随着轰-6导弹载机项目申请停止研制,风雷一号的研制工作也随后停止了研制。

1973年,我国南海地区局势骤然紧张,而此时的空军却发现手中的现有装备根本无法满足遂行空中反舰以及对地攻击的需求,战争中的实际需要呼唤着国产空射反舰导弹的到来,但是,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后期,动乱的余波使得各个部门的运转速度异常缓慢,直到1975年的9月,中央军委才批准同意恢复轰-6丁飞机挂载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同年11月国防工办提出应以6年前停工的风雷一号导弹原设计方案为基础,尽量选用现成的成品设备,以最快速度提供部队装备。一个泱泱大国有近30年没有空对地和空对舰导弹,需要迅速填补这个空白。至此,空舰导弹的研制工作又重新启动,已经散到各处的原风雷一号的科研人员开始集中。1976年又是一个动荡的年头,接二连三的重要领导人逝世和政治斗争,研制工作几乎名存实亡。

1977年4月,三、四、五机部、八机部总局和海军所属近60个单位遵照中央军委的批示,在青岛联合召开系统方案审定会及配套定点协调会。这次会议意义重大,明确了研制程序和研制配套生产分工,使结束共和国没有空舰导弹的工作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在这次会议上,决定将导弹正式命名为鹰击6号舰空导弹,同时在轰-6甲型基础上改装轰-6丁载机,方案是在轰-6机翼下挂载两枚鹰击-6导弹,中国空舰导弹的研制工作,终于走上了平坦通顺的康庄大道。

1982年6月19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参与鹰击-6号打靶测试的一架轰-6丁飞机在渤海锦西附近上空截获了模拟目标,并且立即自动形成了导弹射击诸元,飞机在2000米高度发射了第一发空舰导弹。导弹射出后,向下滑翔到800米左右高度自动点火,天际间划过一道闪光。导弹按照装定诸元自动转向射击航向和将高度降低到100米改为平飞,呼啸的超低空飞行,将平静的海面激出一片细碎的波纹。在到达预定航程后,弹上末导雷达开机自动搜索,不到2秒即捕捉到了海上的标靶,监测末导雷达的仪器听到了嘟嘟的搜索雷达信号变成了急促上升的呼哨声,弹上自动驾驶仪随即控制导弹加速俯冲,直接命中了这个靶标。在导弹炸起180多米高的水柱的同时,本来聚集在海岸上鸦雀无声紧张地注视着试验海区的试验人员也全部如同爆炸一样猛然跳起欢呼,狂喜的人们将帽子、毛巾、衣服、本子等手头上的东西抛向空中。渤海湾中的一声巨响,宣告了共和国33年没有空舰导弹历史的终结。试射成功之后,鹰击-6号随即宣告正式服役,并迅速批量装备部队。

由于中间经历了风雷1号的下马和10多年的研制历程,最终定型的鹰击6号弹已经与最初确定的空舰导弹母型海鹰-2号有了几乎本质的不同,全新设计的鹰击6外型依旧保持着与海鹰系列类似的常规气动布局,该弹弹体长7.36米,直径0.76米,梯形的主弹翼翼展2.4米,其面积较大,使得该弹升阻比较大,滑空性能相当不错,尾部为二次曲线旋转体。在弹体腹下有一腹鳍,内装电缆和导管等,三个尾翼安装在弹体尾部,它们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每一尾翼后缘都有一个操纵舵。

二、技术特点

鹰击6号空舰导弹秉承我国反舰导弹重视威力的一贯作风,安装了适合攻击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大中型舰艇的500千克聚能爆破型战斗部(不同于反坦克导弹的聚能装药,聚能爆破型战斗部前部有一半球形金属聚能罩,炸药起爆后因受到聚能罩限制,爆炸威力被束缚向目标方向,从而达到增强威力的作用),其引信系统包括两套电引信和一套机械引信,三套引信均为触发式引信,且都有三级安全保险装置,从而保证了导弹的安全性和作战效能。据测算,只需要一到二枚鹰击6号导弹,就能将一艘6000吨级的大型水面舰艇送入海底。

鹰击6号上技术进步最大的当属其导航/末制导系统,其末制导雷达采用了新型的单脉冲体制末制导雷达,而不是上游1号和海鹰导弹初期的圆锥扫描雷达(圆锥扫描体制大致可以描述为以一束与天线中轴线成很小角度、宽度只有1~2度的笔形波束围绕天线中轴旋转来确定目标空间位置,扫描范围类似一个圆锥的目标扫描方式。这种扫描方式最早是纳粹德国应用于"维茨堡"高射炮火控雷达跟踪,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缺点是无法对抗角度欺骗干扰,因此,逐渐被单脉冲体制制导系统所代替)事实上,我国在70年代初,就成功地研制出了弹用单脉冲末导雷达,并开始改装在海鹰导弹进行试验。但是在研制鹰击6导弹时,这些单脉冲雷达并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过由于这些雷达的研制进展相当顺利,因此还是作为现成产品入选。但由于文革多年荒废基础研究,缺乏预研储备,很多哪怕是细小的问题都得从头试验,研制进展很慢。从1977年到1979年才研制了9套DM1A单脉冲末导雷达进行试验,1981年改进了抗干扰电路后命名为DM1C,经过1982年的几次试验后,整机终于定型。并最终成为鹰击-6号导弹的末制导雷达系统,这也是我国第一种实用化的单脉冲体制末制导雷达。

鹰击6导弹上采用了小型逻辑部件构成的数字化指令机构,这种机构比之我国早期反舰导弹使用的电子管模拟机构,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机构体积也减小很多。这也是大陆最早的具有程序指令和逻辑判断式的射程控制指令功能的弹上机构设备。

鹰击6导弹的弹载控制系统还包括一套773多普勒雷达,但其作用主要是测速而非探测目标。这是由于高空投放已经具有初始状态,各种气流对导弹航向、姿态和高度随机影响非常复杂。空舰导弹速度慢,飞行时间相对较长,这些因素使导弹在进入自控段后,侧向纵向都会出现很大的散布,严重影响弹上末导雷达捕捉目标。而使用773型多普勒雷达之后,弹载控制系统就能精确获得飞行地速,大幅度提高了导弹命中精度,对于飞行高度的测量也同样采用了精确的无线电高度表取代原有的气压膜盒式高度表,这种高度表精度高,能够控制导弹超低空飞行。

与鹰击-6型反舰导弹共同组成对海攻击武器系统的平台则是我国在图16型轰炸机基础上自行改进发展的轰-6丁型轰炸机,之所以采用该型号作为导弹载机首先是因为其载弹量大,是当时我军装备序列中载弹量最大的作战飞机,而鹰击-6型导弹单弹重量就重达2.4吨左右,在当时我军作战飞机中只有轰-6系列的飞机能够携带两枚遂行作战任务,而且,用于鹰击-6型导弹的火控设备体积重量也不小,同样只有轰-6这个级别的飞机能够搭载。轰-6丁的机载火控系统主要由ZJ-6型射击指挥仪,245轰炸雷达搜索目标,航向基准陀螺导航系统组成,其作战流程如下:首先,由245型雷达进行目标搜索,当发现目标后,指挥仪参照航向陀螺指示自动计算射击的舷角,并给出前置提前角。航向姿态系统和机身机翼的陀螺稳定平台确定导弹发射的初始姿态,使导弹投射后结合射击指挥仪装定的目标参数自动调整飞行,导弹经投射后的二次降高,降低到距海平面100米左右的高度,保持向目标大致区域平飞,当进入目标大致区域以后,弹载末制导雷达开机搜索目标,在捕获目标后,导弹即转入对目标的俯冲攻击,直至最后命中目标。

鹰击6号的成功研制,使得我军的打击半径向外延伸了百余公里,而更重要的是,由于鹰击-6的长射程,我国空军的轰-6丁型轰炸机可以在敌方水面舰艇防空圈以外投射鹰击-6型导弹,从而保证了载机的基本安全,由此可见,这一系统的服役,使得我军的对海打击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空军从此具备了行之有效的对海打击能力,但是,在鹰击-6号研制成功的时候,世界上各主要军事大国的舰载防空系统已经迈入了远程区域防空的时代,舰载高空防空圈半径已经扩展到了100公里左右,与此同时,近程防空系统技术的飞速更新也使得反舰导弹的突防变得更加困难,鹰击6号较高的巡航弹道,加上相对呆板的弹道特性,在服役之初就遭遇了严重的生存危机,从鹰击-6出口型号C601在历次局部战争中的表现来看,鹰击6号已经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其装备数量相当有限,仅配备海航与空军沿海一些轰炸航空兵部队的轰-6丁型中型轰炸机,等到九十年代中期,鹰击8号空射反舰导弹与歼轰-7重型歼击轰炸机的组合批量服役以后,鹰击-6号逐渐让出了其主力空射反舰导弹的位置,而作为轰-6丁轰炸机的专属配置,逐渐退居了二线位置。

“鹰击”8—1导弹有舰载型、空射型两种,已广泛装备我海军多型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导弹快艇,并已出口泰国、伊朗等国。

K/AKD-63(空地-63)大型空地导弹

鹰击-6号导弹的故事本应该到此结束,不过当时间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连续几场局部战争给中国军方带来了相当大的刺激,在这些局部战争中,空地导弹均作为主战装备之一,攻城略地,表现上佳,而此时的中国空军,虽然已经装备了多种空射反舰导弹,但采用主动雷达末制导的反舰导弹,并不适合用于攻击地面固定目标,因此,空军又提出了研制中远程空地导弹的要求,大致要求如下:新导弹射程要达到200公里以上,必须能够用于攻击地面固定高价值目标,并具备相当的抗干扰性能与精度,同时,又要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

承担新型导弹设计任务的海鹰机电研究院的设计人员们面对如此之短的任务周期,第一时间内将视线转向了已经装备部队的两型空射反舰导弹--鹰击-8和鹰击-6身上,但鹰击-8因为研制之初过分强调轻量化,导致其射程提升受导弹体积局限很大,同时,鹰击-8相对较为轻小的战斗部,在攻击地面目标时也有威力不足之嫌,而鹰击-6则有体积大,内部空间充裕,方便改装等优点,于是,设计人员便决定在这款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一款新型远程空地导弹。

研制工作随即展开,设计人员首先换掉了鹰击-6上的不适合长距离飞行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并以一台WP-11型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作为替换,通过换发,新导弹的射程轻松突破了200公里大关,并且对其弹载飞控系统进行了修改,使用了数字式飞控装置,修改了控制率使其可以适应更加灵活的任务剖面,并且对导弹的气动外型做了针对陆地低空气流特性的适当修改。

在新型中远程空地导弹研制中,最大的技术难点就是没有合适的制导系统,在当时我国所能投入使用的制导系统中,能够适应远程对面导弹的就只有冷却红外制导系统和单脉冲主动雷达制导系统,而当时中远程空地导弹经常使用的地图匹配制导制导系统,则因为我国暂时还不具备区域卫星定位能力和高精度电子地图绘制能力,而导致无法使用,而单脉冲主动雷达末制导系统只适合在海上用于搜索目标,在攻击陆上目标时,由于地面远比海上复杂的低空杂波环境,使得单脉冲主动末制导雷达根本无法有效搜索与锁定目标,至于红外制导,由于地面目标普遍温度较低,红外制导也变得不切实际。

严酷的现实和军队迫切的现实需求使得设计人员们不得不另辟蹊径,经过一番考察,最终,设计人员决定突破常规,在新型空地导弹上采用类似俄罗斯KH-59型空地导弹上所采用的电视制导,人工遥控的制导模式,但是,要知道KH-59的最大射程不过115公里,而任务书上所规定的新型空地导弹的射程则需要超过200公里,设计制造如此射程的电视制导大型空地导弹,在世界各国之中还没有过成功的先例.(严格来讲,我国军工科研人员本无意创此“世界记录”,但苦于严重滞后的战场支持系统建设和基础工业能力,不得不勉强“为天下先”,这也是中国军工研发史上无数个此类“世界记录”之一,这一个一个的“世界记录”,不但铭刻着中国军工人的汗水和艰辛,也记载了中国军工研发早期科研条件的艰苦与简陋)。

将电视制导系统应用在中远程空地导弹上,最大的技术难点就是如何实现目标搜索,诸元装定和末制导段的操控问题,通常情况下电视制导导弹采用的制导方式是目标影像匹配制导,但这种制导模式对前期侦查工作的要求很高,一旦前期战术侦查出现差错,就会导致整个打击任务的失败,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确定在新型中远程空地导弹上使用“人在回路”的遥控式末制导模式,即在末制导阶段,由载机武器操作员遥控操作导弹进行最后的目标锁定与攻击。

在导弹的基本技术特性确定以后,载机平台的研制工作也随即同步展开,90年代中期,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把一架轰6D进行了针对导弹搭载的改装,拆除了原有的轰炸导航雷达和交联的轰炸瞄准具,加大了机头雷达罩以容纳新的多功能对地攻击大型数字化雷达。同时在机尾增加了一个圆形数据链天线罩,用于制导导弹命中目标和接收弹上电视摄影机图像,并拆除了已经无用的7门23毫米自卫机炮;增加了新的有源、无源自卫电子干扰系统;增加了武器操作手的位置和相关控制系统及电视制导所需的显示器,并且改用新的翼下挂架用于挂载空地导弹。最终该原型机于1998年底首飞成功,试飞进程十分顺利,最终于2002年与配套的鹰击63空地导弹同时定型投产。

KD-63虽然和其原型鹰击-6在用途以及制导模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但其基本外形相比鹰击-6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该弹仍旧采取类似小型飞机的常规布局,弹长7.0米,弹径760mm,梯形主翼翼展2.4米,尾翼采用X型布局,四片尾翼彼此垂直安装,这样的气动布局更加适合地面低空的气流环境,由于改变了结构和材料构成,使得该弹全重较YJ-6有相当程度的降低,为2000千克,同时威力却没有任何降低,该弹仍然使用了500公斤爆破杀伤战斗部,在导弹最前端有小型光学窗口,用以安装电视制导系统的光学探头,该弹制导系统工作寿命100小时,贮存寿命10年,电视引导头全重50公斤。

与KD-63配套使用的轰炸机平台为H-6H型,该型轰炸机系西飞集团在老型H-6导弹载机H-6D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在机体结构上照之前的H6并无太大变化,但在其扩大了的机头雷达罩内安装了大型目标搜索/火控雷达,用于搜索目标并对导弹实施中继指令制导,与此同时,该型轰炸机在机翼外侧增加了一对大型武器挂架,使得其在对航程要求不大的前提下可以同时挂载4枚KD-63型导弹升空执行打击任务,从而加强了火力打击密度,提升了任务灵活性KD-63型导弹采用了惯性/无线电指令制导和末段电视制导的复合制导模式。一般作战流程为:载机在使用雷达发现目标大致方位以后。调整高度在200~~5000米范围内,发射导弹,发射模式为自由落体发射,发射后,导弹脱离载机下坠约70~120米后,发动机点火并进行爬升或俯冲,同时校正航向开始巡航段飞行。巡航段既可以依托弹载惯性制导装置实施自动控制,也可以人工控制。巡航飞行速度900公里/小时。巡航高度7米~~1000米,典型任务巡航高度600米,根据发射和巡航高度,导弹有效射程最大可达180公里,最大动力射程240公里,最小射程20公里。当导弹飞抵目标区域范围后开始启用电视制导系统对目标进行最后的截获和锁定,该系统对于某典型目标(机堡、工事等),最大目标截获距离18公里,最大锁定距离12公里,最小制导距离6公里,自动状态下对目标的截获概率为98%,人工状态为99%。锁定目标后,导弹随进转入俯冲对目标实施攻击,其命中概率为90%以上(理想气象条件),命中精可达2~6米。

KD-63的服役标志着我国空军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终于迈进了中远程精确打击的门槛,具备了防区外精确火力投射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的实现过程中透出了诸多的无奈,而且KD-63导弹由于其制导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其作战效能受到多方局限而非尽善尽美,但作为我国空军所装备的第一款大型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其对我军打击能力的贡献仍然是巨大而毋庸置疑的。

鹰击-62大型通用反舰导弹

一、发展过程

几乎是在KD-63型空地导弹完成定型实验的同时,我国空军的战术侦察与战场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多型海上巡视/预警控制飞机和新式雷达的批量入役,我国已经具备了为远程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的能力,条件的成熟使得我军远程反舰导弹的发展已经正式走上了康庄大道。

各方面条件的成熟同时也催生了我军战术思想的转变,九十年代末,我军开始了由本土防御型军队向攻防兼备型军队的全面转型,新的战术思想急切呼唤着一款300-400公里以上射程的远程反舰导弹的到来。

在军队的迫切要求面前,我国科研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在现有装备上进行改进以在短时间内满足军队的迫切需求,在当时来讲这个想法也相当具备其现实意义和实现条件,我军大量装备的空射型鹰击-6号反舰导弹和岸舰/舰舰型海鹰-2号反舰导弹基本结构相近,且其体积空间较大,具备相当大的改进潜力,因此,设计单位决定在这两款型号的基础上,设计一款新型的通用型远程反舰导弹,以满足部队的现实需要。

但是,在新型通用反舰导弹的设计过程中,由湖北三江集团研制的远程攻陆巡航导弹完成了设计定型,这为新型反舰导弹的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思路,于是,设计单位又决定在新型反舰导弹的设计中引入新型远程巡航导弹的相关技术和设计思想,最终导致新型通用反舰导弹的基本结构产生了相当的改变,并最终使得该弹设计定型通过的时候,已经完全脱离了鹰击-6号的范畴,并最终自成一系,开创了我国中远程反舰导弹的新纪元。

全新改进的远程反舰导弹据推测于2001-2003年间完成试验,并随即定型批装,最初装备这型导弹的平台即是海军的新型导弹驱逐舰,而该弹的岸舰型号则于随后不久即批量装备我军岸防部队,该弹的空射型号则跟其老前辈YJ-6一样,装备轰-6轰炸机的后续改进型号。

二、技术特点

鹰击-62型反舰导弹在设计之初虽然基于我国第一代空射反舰导弹研制,但由于其在研发过程中大量引入了新型远程攻陆巡航导弹的相关技术,使得其改动量之大已经使得其完全可以被当做一个新的系列而自成一系,作为我军远程对海打击的主力,鹰击-62型反舰导弹具有以下特点:

1:威力巨大,精度优良

鹰击-62秉承其前辈鹰击6号的传统,其设计思想中相当突出的一点就是追求大威力,该弹总重量为1350公斤,其中战斗部重量400公斤左右,由此可见开发这种导弹的主要目的是攻击海上具备相当防护的重型目标,其战斗部类型为半穿甲爆破型,引信为迟延接触电子式,可以保证战斗部装药在穿透目标壳体后在其内部爆炸,据测算,一枚鹰击-62即可使一艘5000-7000吨级的重型驱逐舰重伤并丧失战斗力。

由于鹰击-62具有比鹰击-8系列更大的体积和更大的弹体直径,使得其可以装备更大孔径的主动雷达末制导天线,并且有足够的空间装备更多的电子设备,鹰击-62安装了具有频率捷变技术的主动单脉冲雷达末制导导引头,该导引头同时也具备目标搜索功能,使得鹰击-62可以在没有精确目标信息的情况下盲射到目标大致区域,然后依托搜索距离达45KM,水平扫描角正负达40°的主动雷达导引头搜索目标并进行自主攻击,而小型化的鹰击-8系列则囿于弹体直径的限制,其主动导引头的作用距离仅20KM,且扫描角狭窄,故而无法完成此类攻击。

2:射程远,弹道多变

鹰击-62安装了一台低油耗的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并对发动机进气道进行了针对掠海高度气流特点的修形设计。该弹采用了适于低空长距离飞行的常规气动布局,在弹体中部安装了一对总翼展2.9米的一字型大展弦比弹翼,这种气动布局使得鹰击-62可以在3-5米的浪尖高度维持数百公里的长距离稳定飞行,改进的数字化弹载飞控系统使得其可以在整个攻击弹道中进行多次机动飞行,进而极大的增加了突防成功的概率。

3:潜力巨大,用途多样

鹰击-62导弹因为弹体空间较大,且设计之初保留的余量较多,具有相当广阔的改进空间,如该弹可以加装GPS/GLONASS/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的接收装置,从而提高其中继制导的精度,该弹还可以换装涡轮风扇发动机,降低油耗,提高航程。而且,该弹在更换导引设备,拆除重量较大的雷达末制导设备,安装地形匹配制导系统之后,其射程还可能有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一跃成为一款远程攻陆巡航导弹。

鹰击-62型反舰导弹的服役,使得我海军水面舰艇的对舰打击距离延伸至了300-400公里的范畴,而该弹的空射型号更使得我军的对海打击能力扩展到了我国周边上千公里的范畴,在这个范围里,我军轰-6改型轰炸机可以在我歼击航空兵的层层掩护之下发射导弹,在敌方舰空导弹射程之外攻击敌军舰艇,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导弹载机的安全性,比之之前没有远程导弹的时期有了成几何级数的提高,而装备了鹰击-62岸舰型号的我岸防部队,则可以使用该弹控制我海岸线周边几百公里的距离,有效的外延了我海岸防卫的防卫圈,从而保护了我国沿海最后一道大门的安全,而且,随着我军战场情报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该弹还可以很方便的改成海基远程攻陆巡航导弹,用于我军水面舰艇编队对陆上目标的远距离“外科手术“式打击。

鹰击-62导弹师承鹰击-6导弹而研制,是我国远程反舰导弹研制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远程反舰导弹从此彻底摆脱了前苏联的影响,走上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我国从此拥有了自成一系的远程反舰导弹技术体系,拥有了一套能够支持远程反舰导弹的战场体系,并在我军由本土防御型军队向攻防兼备型军队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海毒液”空舰导弹

MBDA网站2020年3月6日公告,3月6日,欧洲导弹公司(MBDA)表示,2020年2月20日完成了正在研制的“海毒液”空舰导弹首次鉴定发射试验,地点是法国国防采办局(DGA)位于法国比斯开湾黎凡特岛的试验场,目标为一个堆积于大型船只上的运输集装箱。[1]

MBDA介绍,“该导弹是从‘海豚’直升机上发射的,发射高度接近最小发射高度;导弹发射后进入巡航阶段,以较低的巡航高度在海面掠飞。”“在末制导阶段,机组人员利用由数据链路传输而来的红外导引头图像,成功地手动进行了瞄准点优化。随后,导弹按照所指示的瞄准点飞行,直至以极高的精度击中目标。”

战例

世界海战史上最著名的用空舰导弹击沉对方最现代化军舰的战例,发生在80年代初的英阿马岛之战。英国的"山猫"直升机使用两枚"海鸥"空舰导弹,击沉击伤阿根廷巡逻艇各一艘;阿根廷的"超军旗"攻击机使用"飞鱼"空舰导弹,击沉英国"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成为空舰导弹击沉军舰的成功战例。当时,强大的英国海军特混舰队占有绝对的海空优势,阿根廷海军最大的一艘巡洋舰被英海军的核动力潜艇击沉,阿根廷海空军被压制在港口和机场,无法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空军的法制超军旗战斗机超低空飞行,接近英特混舰队后发射两枚法制AM.39“飞鱼”空舰导弹,一举击沉英海军花费数亿英镑建造的刚下水的HMS“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令英国朝野震惊,英海军紧急向法国垂询“飞鱼”空舰导弹的性能、特征等。

参考资料

1.MBDA进行“海毒液”空舰导弹首次鉴定发射试验·中国航空新闻网

关键词:空舰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