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新加坡开国元老之一)

李光耀新加坡开国元老之一

李光耀,新加坡华人,新加坡前总理(开国元首)、新加坡最高领导人,曾任国务资政以及内阁资政。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1954年11月参与创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曾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秘书长、立法议会(1965年12月改称国会)议员、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总理、总理公署高级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内阁资政(总理公署)。1959年6月任新加坡自治政府首任总理。李光耀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不仅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也是现今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中文名

李光耀

外文名

Lee Kuan Yew

别名

GCMG、CH

国籍

新加坡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23年9月16日

逝世日期

毕业院校

剑桥大学

代表作品

《李光耀观天下》

出生地

新加坡

职业

官员

主要成就

新加坡首任总理(开国元首)

祖籍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党溪乡

语言

英语、华语、马来语、日语等

地位

新加坡国父

权力

新加坡最高权力人物

人物生平

少年求学

李光耀,汉族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乡。

李光耀自幼接受英式教育,12岁(1935年)考入当地顶尖的英校莱佛士书院(初中部),18岁(1940年)考入原校的高中部,但在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中断学业。战争结束后,李光耀荣获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并开始赴英国留学。

在留学英国初期,李光耀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并在学习时受到导师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逐渐展现反殖民统治倾向,但在之后却一直以“反共者”着称。他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表示,“之所以讨厌共产党人,根源在于他们采用列宁主义(领袖集权)的方法,不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

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三个月后,李光耀转到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并于1949年毕业,获得“双重第一荣誉学位”,1950年6月在伦敦获得执业律师资格。

参与政治

1950年9月,李光耀与在莱佛士书院的同学柯玉芝结婚,柯玉芝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律师,祖籍中国福建省同安县。李光耀与妻子柯玉芝共育有三个子女:长子李显龙,次子李显扬,女儿李玮玲。

1950年,在英国的李光耀加入了一个由旅居当地的东南亚人所组成的,以“争取马来亚独立”为目标的团体“马来亚论坛”。同年8月,李光耀回到新加坡,开始从事律师工作。

1952年,李光耀因为代表“新加坡罢工的邮差”与政府谈判而声名大噪,在工会中建立了群众基础,从而为其将来的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石。

人民行动党,参加次年举行的首届选举,李光耀本人顺利当选立法议院议员,开始与新加坡方面的马来西亚共产党(“马共”)负责人林清祥等合作,为新加坡争取自治地位。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自治邦成立,而人民行动党也在自治邦政府的首次选举中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由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政府总理。此后,李光耀一直希望与马来亚合并成立“马来西亚”,从而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最后还可以铲除在当地日渐壮大的“马共”势力。

1961年,以李光耀为首的“反共分子”与党内的“亲共分子”决裂。

1963年7月,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亚东姑阿都拉曼(东姑拉曼)政府达成协议,“新马”正式合并。合并后的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自治邦政府采取行动,逮捕了新加坡的多名“马共”高层。“新马”合并后,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与新加坡自治邦政府在经济等多项政策上很快就产生严重的分歧。

1964年,新加坡发生种族骚乱,李光耀政府借此指责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与联邦政府试图推行“种族沙文主义”,企图使马来人在联邦内享有特殊的高等待遇,并在幕后煽动在新加坡的马来人反对新加坡自治邦政府。而联邦政府高层则对此十分反感,也因随后双方多次协商未果,导致新加坡最终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独立。

1990年,李光耀辞去总理职务,但是留任内阁资政直至2011年5月。此外,根据2003年首次披露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董事会,李光耀其实卸任总理后就一直担任着该公司的董事长职务,该公司负责管理新加坡的政府外汇储备,却一直是该国最神秘的公司。他始终提倡“亚洲价值观”,认为亚洲国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价值观行事。李光耀因此也一直对西方国家对他专制的批评不加理会,认为西方民主不能强加给亚洲人民。

退出内阁

2010年10月,李光耀夫人柯玉芝辞世,他为妻子写下悼词:“没有她,我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她度过了充满温暖和意义的一生,我应该为她89年的生命感到慰借。但今天在这个永别的时刻,我的心却无比悲痛。”

2011年5月7日新加坡大选由李光耀创建并在新加坡长期执政的执政党人民行动党虽然继续占据国会压倒性优势,但得票率跌至60%左右,创新加坡建国以来最低。

2011年5月14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和国务资政、新加坡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从内阁退休。李光耀和吴作栋的声明说:“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选举后,我们决定离开内阁,让更年轻的内阁成员团队联系并接触年轻一代,塑造新加坡的未来。”

新书发布

2013年8月6日,李光耀在总统府发布新书《李光耀观天下》。这本400页厚的英文书共分11个章节,主要收录了李光耀对世界大国和国际趋势的分析与见解,其中有6个章节分别涉及中国、美国、欧洲、东南亚、中东等。

因病逝世

2012年,据《联合早报》网站报道,89岁的李光耀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类似中风症状,在新加坡中央医院留医观察,他也因此而第一次缺席多年来每年必出席的丹戎巴葛集选区新春联欢晚会。

2014年02月02日,李光耀因发烧入院,使用抗生素治疗。

2015年03月17日,李光耀病情因感染而恶化。

2015年03月23日,李光耀因病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1岁。

2015年03月29日,在新加坡国大文化中心举行国葬。

主要成就

内政举措

国家争取独立

1954年10月,李光耀与一些从英国回来的华人、当地受华文教育的左派学生和工会领袖成立人民行动党,参加次年举行的首次选举。这次选举中李光耀本人顺利当选立法议院议员,开始与新加坡的共产党合作争取独立。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在自治政府的首次选举中人民行动党成为立法议院第一大党,李光耀出任总理,此后李光耀一直希望能够与马来亚合并成立“大马来西亚”,以取得正式的独立,同时也可以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最后还可以铲除在当地日渐得势的共产党活动。

1961年李光耀为首的反共份子与党内的亲共份子决裂,李光耀坚持新加坡应与马来亚合并。1963年7月,李光耀在伦敦与马来亚政府达成协议,双方正式合并。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独立。

推动经济发展

独立后李光耀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内政,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内发展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40年之内经济平均增长了7%。在其任内,李光耀推动了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

李光耀采用了限制公民民主自由的政策。在执政早期他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比如关押共产党。但也包括了一些敏感话题:包括经济成功联合,改变选举区,控制媒体,打击反对派包括外国媒体。今天的新加坡的政府以高效、廉洁而闻名,人民生活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为高。

拥护人才强国

李光耀是人才强国的忠实拥护者。“我们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不用考虑别人怎么想。”他在1987年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

李光耀主张高薪养廉,李光耀的政府人员是全世界工资最高的,以此来吸引社会人才并预防腐败。在新加坡,如其它犯罪一样,腐败一方面由严厉的惩罚来预防,从鞭刑到死刑。正如李光耀所说,“在爱与恐惧之间,我总是相信马基雅弗利的话,如果没有人害怕我,那么我就是没有意义的存在”。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在新加坡你甚至都看不到警察,这意味着极大的成功。

设计选举系统

新加坡有常规自由公正的选举。事实上,选举是被迫的。李光耀设计出一套选举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使选举变得公正并使PAP党失去权力,选区的选择是由政府控制的。

李光耀发明的这套系统的好处,据其反对派称,在于它引进了足够多的选举竞争机制以使政府更加诚信,但是却也承担着失去权力的风险。因此它代表民众监督一切,制定长期规划,抵制来自各方的压力。

外交贡献

与台湾关系

李光耀最早与台湾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在1970年代,新加坡与台湾就进行了军事上的多项合作,他本人也多次访问台湾,与蒋经国的私交很好。1992年李登辉上台后,两人也曾交往甚密,但后来关系破裂(因为李光耀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独裁的倾向,但李登辉认为这是政治领袖都有的一面)。2000年陈水扁上任后,李光耀曾两次访问台湾,但与陈水扁的关系一般。在李光耀的促成下,海峡两岸曾经在1993年4月27日在新加坡海皇大厦举行“辜汪会谈”,极具象征意义。

与中国建交

李光耀对邓小平一直十分尊重,而两人也确实因其许多的共同点(例如都在经济上力主开放),因而被很多媒体拿来比较。他曾公开为邓小平辩护(虽然在事件发生后,新加坡也曾向香港居民发出过2,000个移民签证),并声称这实际上与人权问题无关,而是为维护国家稳定的必要手段。由于李光耀长年表示新加坡将会是东盟中最后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会员国,因此在印尼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之后,1990年10月新加坡随后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与大陆关系

李光耀在70年代末开始与中国大陆交往,双方都放弃了60年代时敌对的政策,会晤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多位中国领导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制定方面有重要影响。李光耀表示,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光耀的讲话在中国引发了很多网民的不满。大量网民抱怨“把他们当华人,他们却不把中国人当自己人”。

倡导文明

作为新加坡的总理,在这个头衔之下,李光耀不仅发起了反对随地吐痰、嚼口香糖、喂养鸽子的运动,还禁止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和说粗话脏话,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以及罚款标准。他还强烈推广了几项他最为倡导的行为:微笑、礼貌待人以及在公共厕所主动冲水。正是由于他在指导公众行为方面所做的指令性研究,李光耀获得了1994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李光耀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不仅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也是现今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数十年间,他排挤政敌,对西方的批评置之不理,牢牢掌握政权,领导新加坡实现了政治独立和经济繁荣,把一个缺乏生机的城市国家变成了一个全球贸易和金融中心——新加坡已经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富国。

2000年12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为新加坡内

阁资政李光耀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称其是近百年内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并形容他“以廉反贪”、“以法去乱”、“注重和平而避免冲突”、“协调种族而拘除仇视”、“带领新加坡走向富强之路”等。

2005年5月17日,复旦大学授予82岁的李光耀名誉博士的学位,感谢他他对促进中新两国关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由于李光耀祖辈均为客家人,故其本人亦被视作为客家族裔的杰出代表之一,被特别聘请为新加坡最大的客属团体(组织)——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的永远荣誉一职。

负面评价

李光耀在执政初期推行双语教学,着重于死记硬背,是错误的方法,导致几代人对华文失去兴趣,断送了华文教育在新加坡的发展。

1980年,基于“英语至上”和“政治利益”,李光耀政府将大中华地区以外唯一的中文大学南洋大学关闭,华文教育的生存从此断送。

回顾历史,新加坡原本可以成为东南亚华人的文化,经济与政治中心,奈何李光耀政权只体会到西方资本世界能为新加坡带来的好处,没有意识到东南亚华商以及世界华商能为新加坡带来的更大商机,华文教育的消逝不仅是新加坡华人的损失,亦是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损失。

参考资料

1.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成长之路·中国网

关键词:李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