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师范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咸阳师范学院(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咸阳师院”,位于陕西咸阳,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普通省属本科院校,是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省级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
中文名咸阳师范学院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咸阳师院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师范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8年)
陕西省
10个
53个
厚德 博学
《毕原放歌》
10722
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樊根耀、陈丽华、孟胜奇、薛宇、潘富成
舒世昌
赵万东
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渭城校区: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林路东段1号秦都校区: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珠泉西路3号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历史照片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
1983年4月21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咸阳地区教育学院。
1984年8月30日,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建成,第一期学员开学。
1989年12月,陕西省教育厅对咸阳地区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作了安排。
1989年12月23—27日,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工作组对咸阳教育学院进行了抽查性复查。[3]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
1979年3月,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成立。当教学业务领导接受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指导,行政上隶属咸阳市人民政府,由咸阳市教育局主管。
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
1956年,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的前身陕西省茂陵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建。
1974年,更名为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后更名为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
合并发展
咸阳师范学院成立于1978年5月,原名“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
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
2001年5月,原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1983年成立的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咸阳师范学院。
2004年10月,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并入咸阳师范学院。
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1]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9年4月,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33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53个(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34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所属院系 | 专业名称 | 师范标识 |
文学与传播学院 | 汉文学专业 | S |
汉文学专业(专升本) | S | |
汉语国际教育 | S | |
新闻学 |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经济学 | |
财务管理 | S | |
旅游管理 | ||
社会工作 | ||
物流管理 | S | |
设计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 | S |
环境设计 | ||
产品设计 | S |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S |
舞蹈学 | S | |
于右任书法学院 | 书法学 | S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 | |
教育科学学院 | 学前教育 | S |
小学教育 | S | |
教育技术学 | S | |
应用心理学 | S |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S |
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软件工程 | ||
物联网工程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S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S |
日语 | ||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 地理科学 | S |
历史学 | S | |
土地资源管理 | ||
测绘工程 | ||
地理信息科学 |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学 | S |
材料化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生物科学 | S | |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 物理学 | S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电子信息工程 |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S |
统计学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
金融数学 | ||
职业技术学院 | 学前教育 | S |
小学数学教育 | S | |
中文 | S | |
应用英语 | ||
旅游管理 |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占比80%以上。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咸阳市第四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
省级教学名师:庞士让、雷依群、姬建锋、张君才、李峰、王长顺、黄怡。
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安振平。
三秦人才:梁安和、王明军。
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王长顺。
省级师德先进:李宗领、张小安、李伟、张岚、亓娟莉。
校级青蓝人才:马飞、李艳艳、邓玲娟、王晓芳、刘宇峰、胡晓榕、师娅、包富华等。
校级中青年拔尖人才:张为元、王文博、张宝强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6月,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名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2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优秀教材奖8部。获批陕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陕西省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陕西省示范性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机构。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师教育类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门,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48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1000余项。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前教育专业。
省级名牌专业:化学。
省级特色专业:化学、物理学、旅游管理、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高等继续教育特色专业)。
省级一流专业:学前教育、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物理学、书法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10月,学校有1个省级优势学科,7个校级重点学科,7个校级扶持学科。
学术研究
校园风景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拥有2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研究所,28个校级科研机构。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市级研究所:咸阳发展研究院。
科研成果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3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48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2项,厅局级科研奖励120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442篇,年均发表1026篇,其中核心期刊911篇,被SCI、EI、CA等收录283篇。
学术资源
图书资源
截至2019年4月,学校有纸质图书168万余册,特色文献10033种。 [32]
学术资源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6年3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咸阳师范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曾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4月,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韩国、日本等19个国家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82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800余名师生通过“项目”带动,分别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赴韩国开展交换交流、游学活动以及通过“2+2”“3+1”的形式赴美国、韩国留学攻读双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10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已培养留学生650多名。
校园文化
形象标识
校徽
1.校徽设计思路源于咸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校徽整体设计为圆形,由咸阳师范学院中英文名称和“咸阳”两字的英文首写字母“X”和“Y”构成。中文采用中国书法家协会启功先生手写体,英文采用“AvantGarde Md Bt”,寓意咸阳师院包容博大的办学思想。
2.由字母“X”和“Y”组合的图形,犹如知识海洋中奋力拼博、勇往直前的“帆船”,代表了咸阳师院曲折而又灿烂辉煌的奋斗历程;又像一只衔着彩带、振翅翱翔的“大鹏”,向人们展示咸阳师院一展宏图的凌云之志,体现出咸阳师院追求卓越,不断求索的办学理念。
3.图形中的“X”既似“彩带”又似知识海洋中的“波涛”。“彩带”象征华夏文明的延续,“波涛”隐喻培育出的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校徽采用深红色。深红色深沉、厚重、博大,是凝聚力的表现,是厚重历史氛围和浓郁文化色彩的体现,它象征着师范教育渊源流长,播种文明。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 博学
“厚德”一词,语出《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先哲们看来,唯有“德行宽厚、有仁义之心”,方能立足于天下,获得生命之“至道”。“厚”也有推崇、重视之意。所以,“厚德”就是要求人们重视自己的道德和品行,自觉向有德行的人学习,不断塑造自己的良好品质。
“博学”则见于《论语》及《礼记》。《论语·子罕》中有言:“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以此来赞扬孔子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行。《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此来说明为学的几个层次或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即为学应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又有丰富、渊博之意,人云:学贯中西乃为博。而“学”的意思不仅有学问、学识,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修养。
校歌
《毕原放歌》
以“毕原放歌”为题,即以学院所在地的历史名称“毕原”作为代称,表现学院立足于周秦汉唐故地,传承文明,谱写高等教育的时代新篇的豪迈情怀。歌曲力求大气、厚重、深情,有力,表现较为浓烈的情感色彩。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赵万东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舒世昌 |
党委副书记 | 周群英、袁也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王启和 |
副校长 | 吕广利、毛龙灿、王长顺、张弘 |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 | 姓名 | 职务 | 任职时间 |
陕西师范大学 | 程志坤 | 主任 | 1978.10-1980.8 |
咸阳专修科 | 张存理 | 副主任 | 1978.10-1980.8 |
赵德信 | 副主任 | 1978.10-1980.8 | |
殷雨旸 | 副主任 | 1978.10-1980.8 | |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 | 程志坤 | 副校长,主持工作 | 1980. 8- 1989.1 |
魏制兴 | 副校长 | 1980. 8-1983.10 | |
校长 | 1983.10-1994.5 | ||
宋忠泰 | 副校长 | 1992.8 -1994.5 | |
赵和兴 | 副校长 | 1983.10-1987.3 | |
校长 | 1994.5 -2002.3 | ||
任义民 | 副校长 | 1994.5 -1997.3 | |
潘秉善 | 副校长 | 1981.3-1983.10 | |
顾问 | 1983.10-1991.3 | ||
马善贵 | 副校长 | 1986.4-1992.12 | |
张旭 | 副校长 | 1989.1-1991.6 | |
马忠报 | 副校长 | 1992.8-1997.3 | |
副校级调研员 | 1997.3-2000.11 | ||
白育伟 | 副校长 | 1994.5-2002.3 | |
崔继华 | 副校长 | 1997.3-2002.3 | |
王瑞 | 副校长 | 1997.3-2002.3 | |
咸阳教育学院 | 范凌波 | 副院长、副校长 | 1996.3-2002.2 |
(咸阳师范学校) | 彭斌孝 | 副院长、副校长 | 1996.3-2002.2 |
孙怀明 | 副院长、副校长 | 1997.12-2002.2 | |
郭志友 | 副院长、副校长 | 1997.12-2002.2 | |
金鑫 | 调研员 | 1997.12-1999.9 |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 郭存劳 | 副校长 | 1997.12-2004.11 |
咸阳市分校 | 席祯祥 | 副校长 | 1999.9-2004.11 |
曾志敏 | 副校长 | 1998.8-2003.3 | |
助理调研员 | 2003.4-2004.11 | ||
贺祎 | 副校长 | 2004.2-2004.11 | |
咸阳师范学院 | 张书玲 | 副院长,主持工作 | 2002.3-2004.11 |
院长 | 2004.11-2007.2 | ||
丁文锋 | 院长 | 2007.2-2008.6 | |
刘彬 | 院长 | 2008.6-2015.1 | |
刘彬 | 副院长 | 2006.-2008.6 | |
董俊波 | 副院长 | 2002.3-2011.9 | |
华程 | 副院级调研员(正师级待遇) | 2002.3-2003.9 | |
任义民 | 副院级调研员 | 2002.3-2003.4 | |
范凌波 | 副院级调研员 | 2002.3-2006.1 |
知名校友
樊根耀:长安大学MBA教育中心副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陈丽华: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孟胜奇:东莞市特级教师。
薛宇:体育学博士,中国武术六段,武术国家一级裁判,西北大学武术队、射箭(射艺)队教练。
潘富成:旬邑中学教务主任,特级教师。
韩望:咸阳中学校长,高级教师。
所获荣誉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校园风景参考资料
1.历史沿革·咸阳师范学院
2.学校简介·咸阳师范学院
3.历史沿革·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