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县(江西省直辖县级市)

龙南县江西省直辖县级市

龙南县位于江西省最南端,地处东经114°23′-114°59′、北纬24°29′-25°1′之间。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隶属赣州市,东邻定南县,西靠全南县,北毗信丰县,南接广东省和平县、连平县;县境东西最大距离6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5.5千米;是中国对外开放县,105国道、大广高速、赣粤高速、京九铁路贯穿南北,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为赣南次中心城市。

中文名

龙南县

外文名

LongNan County

别名

江西南大门

行政区划代码

360727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江西省赣州市

地理位置

江西省最南端,与广东接壤

面积

1640.55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龙南、武当、东江等8镇、5乡、2林场

政府驻地

龙南镇

电话区号

0797

邮政区码

3417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小武当山、关西新围、玉石仙岩、九连山、安基山原始森林等

火车站

龙南站

车牌代码

赣B

方言

客家语(宁龙片)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龙南地属吴。

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冬十月,越灭吴,龙南地属越。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灭越,龙南地属楚。

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国为36郡,龙南地属南壄县,隶九江郡。

前203年(西汉高帝四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前201年(西汉高帝六年),析淮南国置豫章郡,领18县。龙南地属南壄县,隶属豫章郡。

9年(新朝)改豫章郡名九江郡。龙南地属南壄县,隶九江郡。

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改九江郡名豫章郡。龙南地属南野县,隶豫章郡。

195年(献帝兴平二年),析豫章地置庐陵郡。龙南地属南野县,隶庐陵郡。

236年(三国吴孙权嘉禾五年),分庐陵郡地置庐陵南部都尉,析南野县置南安县,县治在今南康。龙南地属南安县,隶庐陵南部都尉。

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庐陵南部都尉名南康郡,改南安县名南康县。龙南地属南康县,隶南康郡。

420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改南康郡为南康国。龙南地属南康县,隶南康国。

483年(齐武帝永明元年),南康国复名南康郡。龙南地属南康县,隶南康郡。

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龙南地属南康县,隶虔州。

605年(炀帝大业元年),虔州复名南康郡。龙南地属南康县,隶南康郡。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复改南康郡为虔州。龙南地属南康县,隶虔州。

682年(高宗永淳元年),析南康东南地置南安县。龙南地属南安县,隶虔州。

742年(玄宗天宝元年),复改虔州为南康郡,改南安县为信丰县,析信丰县地置百丈,不久升百丈,名百丈镇,不久又改百丈镇称虔南镇。时龙南即虔南镇,地属信丰县,隶南康郡。

758年(肃宗干元元年),南康郡复名虔州。时龙南即虔南镇,地属信丰县,隶虔州。

918年(后梁贞明四年),吴杨隆演改虔南镇为虔南场。时龙南即虔南场,地属信丰县,隶虔州。

953年(南唐保大十一年),以信丰虔南场置龙南县,隶虔州。据《龙南县志》:因县境北有龙头山,县城在山之南,故名。另据《郡县释名》:以县位居百丈龙潭之南,定名龙南。

1107年(宋徽宗大观元年),升龙南为中县。

1121年(宣和三年),改龙南县名虔南县。

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改虔州为赣州;又改虔南县为龙南县,隶赣州。

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并龙南入信丰县,隶赣州。

1296年(成宗元贞二年),改赣州为路。时龙南地属信丰县,隶赣州路。

1309年(至大二年),复置龙南为县,隶赣州路。

1365年(明太祖吴二年乙巳),常遇春攻赣州,改赣州路为府。龙南县隶赣州府。

1569年(隆庆三年),割龙南县高砂、下历、横江3堡地并安远、信丰县割地共建定南县。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割龙南大龙、新兴2堡地并信丰县割地建虔南厅。

龙南县风光

1912年(民国元年)冬,废府及直州,龙南县隶江西省政府。

1914年(民国3年),划全省为4道,龙南县属赣南道。

1926年(民国15年),废道,龙南县复隶江西省政府。

1932年(民国21年),划全省为13个行政区。第十三行政区辖龙南、虔南、定南、安远、寻邬5县,驻龙南。

1933年(民国22年),第十三行政区与第十一行政区合并,改名为赣南政务专区,专员公署先设大庾后迁至赣州,龙南县属之。

1934年(民国23年)春,改赣南政务专区为第九行政区,龙南县属之。

1935年(民国24年),缩改全省为8个行政区;第四行政区辖11个县,治所赣州。龙南县属第四行政区直至1949年解放前夕。

1949年8月19日龙南解放,隶赣州分区督察专员公署。9月,改属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州分区。

1950年9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龙南县改属赣西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人民行政公署,龙南县改属赣南行政公署。

1954年6月撤销赣州专员公署,龙南县改属赣南行政公署。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公署,龙南县改属赣州专员公署。

1968年2月撤销赣州专员公署,龙南县改属赣州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2月撤销赣州专区革命委员会,龙南县改属赣州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革命委员会,龙南县改属赣州地区行政公署。

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龙南县改属赣州市至今。

地理环境

地质

龙南县地层自上元古生震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中间除缺奥系、志留系地层外,其余各系均有露布。主要地层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留纪、泥盆纪、石灰纪、二迭纪、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其中寒武纪、泥盆纪、石灰纪、第四纪分布广。县内露布地层的岩性大致可分为:沉积岩,分布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0%,是县内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岩中所含矿物主要有煤、铁、钨、石灰石等。

火山岩分布面积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变质岩,分布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侵入岩,以花岗石为主,分布面积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6%;第四系冲积岩,分布面积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

地貌

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的九连山黄牛石海拨1430米,为全县最高峰,东北部的桃江乡龙村坝海拔190米,为全县最低处。在山地与平原过渡区内,为缓丘陵地带。根据地形地貌成因,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地貌类型:侵蚀构造中低山地貌:分布于县境的中部、南部以及西北部的广大地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分布于东坑、里仁、黄沙、临塘及程龙一带,山势平缓,山顶多呈浑圆形;岩溶地貌: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玉岩、里仁及南亨至武当一带。

剥蚀堆积地形:主要分布于桃、濂、渥、洒四大河流沿岸一带,以龙南县城、里仁、渡江一带分布最广;杨村、南亨至武当一带次之。按海拔高度可划分为4个地貌类型,分别如下:中山,全县中山面积约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92%;低山,全县低山面积约4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95%;高丘,全县高丘面积82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0.34%;中丘,由砂页岩和花岗岩组成,全县中丘面积约3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79%。

气候

龙南县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9℃,一月平均气温8.3℃,为最冷月;七月平均气温为27.7℃,为最热月。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6℃。无霜期历年平均286天。其中以桃江、渡江、程龙、临塘、南亨、杨村、里仁、关西等地280~290天为最长。年平均降雨量1526.3毫米,最少年1020.8毫米(1963年),最多年2595.5毫米(1975年)。

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

龙南县土壤共划分7个土类13个亚类48个土属100个土种,7个亚类即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石灰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其中红壤是县内土壤的主要类型,分布在低山、丘陵地段,面积206441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3.07%,有3个亚类25个土种,3个亚类即红壤、红壤性土壤、山地性黄红壤。

森林资源

龙南县森林复盖率达80.3%,龙南县原植被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常绿阔叶林长期受到人为破坏,面积逐步缩小,林相残败,大部份演替为针阔混交的次生林和其它植物群落。按主要树种和林种结构划分,全县可分为常绿阔果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树林、不稳定的灌丛类型、山地草甸类型五类。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珍稀动植有红豆杉、银杏、观光木、云豹、水鹿等,是国内乃至世界著名的珍稀物种基因库;全县活立木苔积量达600万立方米。

水资源

龙南县地属长江流域,河流属赣江水系,主要干流桃江干流贯穿县境西北,其中从犁头咀至龙头滩一段长14公里为全县河流之干,称桃江干流。桃江干流在县内具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计55条,累计总河长764.5公里,其中一级支流5条(桃江、濂江、渥江、洒江、小江),二级支流18条,三级支流21条,四级支流11条。

矿产资源

截至2007年底,龙南县已发现矿种有稀土(轻稀土、重稀土)、煤、石灰岩、钨、锡、铋、铜、铅、锌、镍、铌、钽、金、银、铁、钛、锆、铪、钴、萤石、大理岩、白云岩、饰面石材,钾长石、膨润土、高岭土、磷矿、地热、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建筑石料等33种,矿产地93处。其中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矿种19种,矿产地48处。

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区中,以稀土矿和煤矿最多,次为水泥用石灰岩、建材矿区。其中大型矿床1处(足洞重稀土矿),中型矿床3处(关西轻稀土矿、玉石岩水泥用石灰岩矿、半坑萤石矿),小型及小型规模以下矿床(点)44处。

达到勘探程度的矿区3处(足洞重稀土矿、富坑重稀土矿和汤湖地热),详查矿区9处(煤矿6处、钨矿1处、萤石矿1处、矿泉水1处),普查矿区24处。查明资源储量中基础储量所占比例较高的有:水泥用石灰岩矿70%、地热65%、轻稀土矿62%、煤矿59%、重稀土矿35%。

旅游景区

龙南县风光

龙南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境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名胜风景区有位于赣粤边界105国道线上的南武当山。旅游业迅速崛起,小武当山风景区、龙头滩风景区、九连山原始森林、汤湖温泉、玉石仙岩旅游度假区、客家围屋等自然人文景观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1998年共接待县外游客10.2万人次,旅游收入6000万元,旅游业逐步成为龙南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主要旅游名胜风景区有位于赣粤边界、105国道线上的武当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有造型奇特、功能齐备、建筑精巧的客家围屋:有保存着丰富的亚热带低海拔特色珍稀动植物种的九连山原始森林;有历代名人手书岩刻艺术宝库之一的玉石仙岩;有堪称“小三峡”的龙头滩,气势磅礴的龙头瀑布群;有可健身疗养的汤湖温泉山庄。

诗画山水

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十分丰富。位于赣粤边界105国道旁的龙南南武当山(又名小武当山),是典型的丹霞风光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为13.5平方公里。99座石峰构成“武当胜地”、“叠翠霞谷”、“南海行辕”三大区域,八大主景,五十四处景物景观,沿105国道徐徐展现,如十里画廊。

山上有两付楹联堪称佳品,其一镌刻于山门两侧石柱,联曰:“武将文臣皆下马,当天奏帝且停车”。其二镌刻于山上寺庙门两侧,联曰:“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联首均嵌“武当”两字。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生态旅游区,位于小武当山风景区西南侧约30公里处,距县城70多公里,总面积21300公顷。区内保存了丰富的亚热带低海拨特色的珍稀动植物物种,既有与恐龙同时代的粗齿桫椤和被称作为活化石的银杏,又有白垩纪残遗植物南方红豆杉和竹柏;既有“林海仙子”白鹇和“森林卫士”鹰雕,又有金猫、云豹、穿山甲和苏门羚,共有高等植物2796种、鸟类226种、森林昆虫1404种、阳光灿烂充足、森林景观丰富多样见长,是全国重点观鸟区之一,江西省唯一加入中国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

龙头滩瀑布风景区距县城7公里,沿桃江漂行40分钟,历九曲十八险滩,看青山绿水、白沙黄鸭,穿竹林曲径,仰观五级飞瀑自天际跌泻而下,訇訇然如天地神曲,俯视龙潭一泓碧水深不可测,《郡县释名》中记载:龙南“以县在百丈龙潭之南,故名”。距县城15公里的程龙镇杨梅千年古树群,荫翳如盖,遮天蔽日,“喜鹊崖”、“罗汉石”、“酒瓮石”若隐若现散落于梅林中,倒映在一弯桃水里,栩栩如生,犹如仙境。

汤湖温泉,位于城南17公里处的105国道旁。泉群在东坑小河中涌现,出露面积达200多㎡,可见60多个冒气水眼,自然排水量达600多m3/d,出水口最高水温可达73℃。泉水中富含锂、锶、氟、偏硅酸、氡等,用途广泛,既具饮用有益健康延年益寿的特殊优越性,又有医疗、洗浴、健身等功能。

古韵龙南

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龙南的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世界之最。这些围屋仿佛一部客家人迁徙、奋斗的厚重史书,让人去捡拾客家民系的岁月残片,领略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研究客家民系社会史和文化史极其宝贵的物证。

龙南现有376座围屋遍布全县,而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乌石围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和“建筑教科书”。被誉为“洞里乾坤”的玉石仙岩风景区,位于城北3公里处的桃江东岸。洞里石钟、石乳、石笋等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洞壑天成,优幽胜境”;明朝都御史王阳明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联袂和韵,镌刻立志,留下亲书石刻43方之多,堪称江南石刻之宝库,不仅书法荟萃,且对历史研究有重大价值。

杨村太平桥,是典型的廊桥结构,两孔三墩、四拱双层重叠组合石拱桥,上层有四通凉亭,亭顶四周三耙飞檐相衬,桥跨两岸,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被《世界桥梁大观》收录。太平廊桥乃王阳明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后因风水等原因,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推倒重建。

还有关帝庙、盘古庙、文塔、象莲唐代古窑址、木节形地古墓、关西新石器时代遗址、蛇子嵊古驿道等名胜古迹遍布全县。

客家风情

龙南,属典型的纯客家县。龙南的人民,历来勤劳智慧,厚道朴实,热情好客,与人为本,与善为德,民风纯朴,在四时八节、民间喜庆及日常生活中,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了中原唐宋时期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语言特色,弘扬了客家精神,秉承了客家文化,展现了客家风貌。龙南山歌“过山溜”音调高亢激越,节奏明快自由,采茶歌舞诙谐活泼;龙南人崇古敬祖,讲究长幼有序;“酿豆腐”、“捶鱼丝”、“小炒鱼”等客家美食让人唇齿留香,永难忘怀。

旅游指南

交通

龙南区位及交通条件非常优越,纵贯南北的105国道一级公路、横跨东西的京九铁路与穿境而过的赣粤高速公路,2009年开工建设的大广高速龙南至杨村段编织而成的交通网,使龙南成为江西南部名符其实的交通枢纽,是陆路进入澳港最快捷的通道。新批准设立的南昌海关龙南办事处,管辖区域为信丰、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等6个县。方便了外资企业就近办理报关、货物查验封关等手续,提供了便捷的进出口贸易通道。

美食

龙南珍珠汤

制作珍珠汤并非易事。首先,将薯粉用开水冲成团状;其次,把成团的薯粉放入圆底锅中摊开(不烧火),用手顺时针将薯团轻压在锅上不停地旋转,使薯团慢慢分解成为像珍珠一样的颗粒,人们称为“珍珠米”;然后,用米筛过滤出均匀的珍珠米,接下来,就要进行烹调了。

先在锅中放一勺水,待水煮沸以后,将珍珠米逐步分批撒入锅中。当珍珠米全部漂浮在水面上时,用漏勺捞起,再重新烧一锅开水,放入珍珠米,加入油、盐、荸荠、葱等调料,珍珠汤便烹调而成了。煮好的珍珠汤热气腾腾,幽香袭人。吃上一口,肠胃舒适,脑清目明。

关于珍珠汤,龙南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传说在清道光年间,龙南的龙头鱼丰收,一位名叫徐思庄的人大量进贡龙头鱼,皇上便派钦差大臣前往龙南给他赏赐。夏日炎炎,山路岖崎难行,钦差大臣途中中暑。来到徐思庄家已近黄昏,圩镇上大鱼大肉已卖完,徐思庄便炖煮龙南客家名菜“珍珠汤”给钦差食用,钦差取匙食之,顿时劳累尽消,甚觉是稀世珍肴。

问其菜名,徐思庄看到珍珠米颗颗晶莹剔透,如龙眼一样,为取悦钦差,便说是“龙眼汤”,并阐述:“此汤是取百丈龙潭的龙头鱼之目烹调而成,故名龙眼汤,用以孝敬大人。”钦差听后,觉得此菜名犯上,徐思庄惶惶不安,忙解释此非贡品“龙头鱼”之目所煮,而是龙南民间的地方菜肴。随即,徐思庄请钦差赐予菜名。钦差受其奉承和热情款待,难以推却,几经推敲后说:“就叫‘珍珠汤'吧。”因此,“珍珠汤”或“珍珠粉”沿用至今。

太平香菇

杨村镇产太平香菇驰名中外,杨村曾为全国最大的椴木香菇批发市场。杨村香菇又称“太平香菇”,盛产于菇木资源丰富的杨村镇,有平菇、信菇、花菇、冬菇等十几个品种。太平香菇以其菇厚柄短、色鲜味香、质纯肉脆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有“菇不到杨村不香”之说。太平香菇鼎盛时期,香菇年销售量有几千吨,销售额达到上亿元,其中80%以上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中东。

杨村乌粉

杨村乌粉以味鲜爽口、色泽晶莹、柔韧清香受到海内外客商的青睐。

太平水酒

杨村米酒又称太平水酒,地方风味非常深厚,口感极佳,更是远近闻名,脍炙人口,深受市场欢迎。精明的太平人利用自己生产的优质糯米和清沏透明的山泉水或井水,酿造出独具太平风味的醇良水酒。太平水酒清香醇甘、扑鼻迷人,酒精度适,一般二十度左右,热喝冷饮皆宜。太平水酒与众不同,其特点主要是将生酒装入特制的酒缸中密封锻烧开沸。所以,醇香顺口,饮后不上脑,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成份的酒饮料。据科学分析,水酒营养价值是酒中之王。

适量饮用水酒能通络活血,提神醒脑,有益于健康长寿。因此,太平水酒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享誉太平内外。从过去到现在,独具一格的太平水酒,是太平人家家会做,人人会饮的大众酒。逢年过节,婚庆喜事和农时大忙季节,家家一定会酿造最喜欢饮的水酒,喜事临门还猜拳助兴,热闹非凡,饮得人人红光满面,喜在面上乐在心中。

太平水酒如在冬天酿造,放的冬至水,密封烧沸煮透放入大酒缸中,可以长期存放。称为陈年老酒。是太平人的主要饮食酒。家中自制,街上有买,圩上亲朋好友,总要喝上几杯太平水酒,以表情思。现在太平水酒已传入龙南县城和广东连平、和平等地。

龙南坳背梨

龙南坳背梨是龙南地方优良品种,产于坳背村。该果大(200-650克)汁多、香脆的特点,且早熟、丰产,小暑至大暑即成熟,株产高达340多公斤。享誉赣粤边境几十年,在外地大批优质梨竞销的情况下,它仍以独特的果形和色、香、味而受到顾客青睐。

龙南板栗

龙南县风光

主产于渡江乡的红星、下坝、上圳、下圳、莲塘、黄花、陂坑,里仁乡的栗园,桃江乡的窑头,临塘乡的大田、临塘,程龙镇的八一九、豆头,东江乡的大稳、江头,马牯塘镇的会龙、龙陂等地。全县年产量300吨左右,其中国家收购几万公斤。品质优于日本栗和欧洲栗。清末以来,一直为赣南外贸出口创汇的大宗商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

龙南板栗的特点是:个大,饱满,肉脆嫩,味香甜,营养价值高。据化验,每百克栗肉含淀粉60~70克,蛋白质5.7~10.7克,脂肪2~7.4克,并含有钙、磷、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B、C。是生熟食和烹调之上品,加碱粉可制作各种美味可口的糕点。具有补肝益脾、健胃生津的功能。栗花可治腹泻,根皮能治痔疮。树材质地坚实,纹理清晰,耐湿抗腐,是优良的建筑、家具用材。

龙南大蒜

龙南大蒜,又称紫皮大蒜,是江西省龙南县历史悠久的名优特产。蒜头(鳞茎)呈淡紫红色或紫白色,瓣肉细嫩致密,每个蒜包一般有10-20瓣。蒜包紧实,耐贮藏。品质优良,生食香脆辛辣,熟食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既是佐餐之佳品,又具药用之功效。

龙南绞股蓝

绞股蓝,又名七叶参,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皂甙82种、氨基酸18种、微量元素19种及多种维生素,有“南方人参”之誉。绞股蓝茶是利用龙南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纯正的绞股蓝为原料,应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工艺精制而成的袋泡茶,色泽淡黄、滋味甘甜、清润可口、香气独特,常饮有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消除疲劳、健脾消食、镇静安神、降血脂血压、清音润喉之功效,是98'、99'“世纪之光”江西食品优秀产品,2002年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龙南恒泰香脆花生

龙南众人恒泰香脆花生以优质新鲜花生为原料,采用甘草等中药古传配方低温烘制而成,未经漂白处理,保持自然本色,果均壳薄,饱满充盈,富含蛋白质、钾、钙、锌及其它微量元素,具有营养丰富、口感甘甜酥脆、食后犹存薄荷清香和不上火等特点,新产品“红泥香脆花生”采用古传“红泥”保鲜秘方,用特殊工艺加工精制而成,更是独具特色。

历年来被评为“96-98赣州地区免检产品”、“计量质量信得过产品”、“97-98消费者诚信产品”,1997年12月获“国家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证书,1998年获“98江西市场食品质量优胜产品”、“江西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1999年获国家食品工业协会“全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江西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

龙南竹古尖百花蜜

竹古尖百花蜜为中蜂采集的百花蜜,经营养分析表明含有大约40%的果糖,35%的葡萄糖两种糖都可以不经过消化作用而直接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还含有果糖、麦芽糖、多糖、蛋白质、维生素等,含有与人体血清浓度相近的多种无机盐,还含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B1、B2、B6及铁、钙、铜、锰、磷、钾等。另外还含有淀粉酶、脂肪酶、转化酶等,是食物中含酶最多的一种。酶是帮助人体消化、吸收和一系列物质代谢及化学变化的促进物。

百花蜜:采于百花丛中,集百花之精华。清香甜润,营养滋补,消热解毒,润肠通便,安五脏、补不足等功效,是传统蜂蜜品种。蜜色泽深,是多种花蜜酿成的混合蜂蜜,味甜,具有天然蜜的香气,营养成分比较多。它还具有新陈代谢、免疫、助长发育、增强记忆、健肠胃、促进血液循环、保肝、消炎、镇痛、延年益寿等多种作用,常食用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助长发育、增强记忆、可以预防和纠正儿童的贫血。

南亨乡通过在石门村组建竹古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30名,注册竹古尖牌百花蜜商标,实行百花蜜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年销售百花蜜可达3万斤,帮助群众实现收入年120万元。

荣誉

“世界重稀土之乡”、“全省工业经济强县”、“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江西省省级文明城市”、“江西省十佳魅力新城”、“全省开放型经济强县”、“全省农业发展先进县”、“全省投资环境十佳县”、“第四届省级文明县城”、“全省外贸出口‘十强’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及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全国著名的稀土发光材料及绿色照明产业基地”。

参考资料

1.龙南县简介·中国地名大全

关键词: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