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菊科野菊系多年生草本植物)

野菊菊科野菊系多年生草本植物

野菊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5—100厘米。茎基部常匍匐,上部分枝,有棱角,且有细柔毛。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3—9厘米,宽1.5—5厘米,羽状深裂,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舌状花雌性,花冠硫磺色,舌瓣长约5毫米;管状花两性。瘦果全部同型,倒卵形,稍扁压,无毛,有光泽,黑色,有数条纵细肋,无冠毛。花期-11月。野生各地旷野,山坡。本种有许多变种和杂交种,栽培类型花色变化多,红白色都有。含野菊花黄酮苷,挥发油及倍半萜,野菊花内脂。广布我国各地(除被疆外),野菊的叶、花及全草入药。味苦、辛、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瘀,明目,降血压。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流行性感冒、感冒,治疗高血压、肝炎、痢疾、痈疖疗疮都有明显效果。野菊花的浸液对杀灭孑孓及蝇蛆也非常有效。

中文名

野菊

拉丁学名

Chrysanthemum indicum

别名

疟疾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桔梗目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春黄菊族

菊属

菊组

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形态

野菊 Dendranthema indicum

多年生草本,高0.25-1米,有地下长或短匍匐茎。茎直立或铺散,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茎枝被稀疏的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较多。

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中部茎叶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7(10)厘米,宽2-4(7)厘米,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而边缘有浅锯齿。基部截形或稍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2厘米,柄基无耳或有分裂的叶耳。两面同色或几同色,淡绿色,或干后两面成橄榄色,有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

头状花序直径1.5-2.5厘米,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圆锥花序或少数在茎顶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约5层,外层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3毫米,中层卵形,内层长椭圆形,长11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宽膜质,顶端钝或圆。舌状花黄色,舌片长10-13毫米,顶端全缘或2-3齿。瘦果长1.5-1.8毫米。花期6-11月。 [1]

药用价值

野菊花为菊科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

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浅棕色,通常被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舌状花1轮,黄色至棕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2]

分布

广布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生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水湿地、滨海盐渍地、田边及路旁。印度、日本、朝鲜、苏联也有分布。

相关花语

野菊在寒秋开花,人们常借野菊花来表现傲霜斗寒精神,余亚飞《野菊花》诗赞道:“田边河岸山坡上,野菊丛生花朵黄;处在寒秋时节里,傲霜怒放发清香”。的确,野菊花虽然不华丽,却有一种朴实的美。它能与风霜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1.野菊·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2.野菊花功效与作用·中药材天地网

关键词: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