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肉(深层肉温达-6℃以下的肉品)
冷冻肉是宰杀后直接关进-18℃的冷藏室里,微生物和细菌几乎没有大量繁殖的机会,而且国家对冷冻肉有着严格的生产规范和安全标准,可以安全储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实,从营养价值上来说,低温冷冻并不会直接改变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所以也不会影响解冻后的食用。但是日常饮食中,反复解冻冷冻肉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细菌滋生的现象,不仅会破坏影响营养价值,还不卫生。这也是冷冻肉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中文名冷冻肉
深层肉温达-6℃以下的肉品
在低温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慢
一般在-28℃至-40℃急冻
真空冷冻包装技术、辐照冷冻包装技术等
一次冻结、二次冻结
微生物的影响
1、在低温下微生物物质代谢过程中各种生化反应减缓,因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就逐渐减慢。
2、温度下降至冻结点以下时,微生物及其周围介质中水分被冻结,使细胞质粘度增大,电解质浓度增高,细胞的pH值和胶体状态改变,使细胞变性,加之冻结的机械作用细胞膜受损伤,这些内外环境的改变是微生物代谢活动受阻或致死的直接原因。
酶的影响
低温对酶并不起完全的抑制作用,酶仍能保持部分活性,因而催化作用实际上也未停止,只是进行得非常缓慢而已。例如胰蛋白酶在-30℃下仍然有微弱的反应,脂肪分解酶在-20℃下仍然能引起脂肪水解。一般在-18℃即可将酶的活性减弱到很小。因此低温贮藏能延长肉的保存时间。
贮藏说明
因采用的温度不同,肉的低温贮藏法可以分为冷却法(chilling)和冻结法(refrigerating or freezing):
冷却贮藏
肉的冷却贮藏是指使产品深处的温度降低到0~1℃左右,然后在0℃左右贮藏的方法。冷却肉因仍有低温菌活动,所以贮存期不长,一般猪肉可以贮存1周左右。为了延长冷却肉的贮存期,可使产品深处的温度降低到-6℃左右。但由于原料种类的不同,冷却处理的条件也有差异。
1.冷却方法
在每次进肉前,使冷却间温度预先降到-2~-3℃,进肉后约经14~24h的冷却,待肉的温度达到0℃左右时,使冷却间温度保持在0~1℃。在空气温度为0℃左右的自然循环条件下所需冷却时间为:猪、牛胴体及副产品24h,羊胴体18h,家禽12h。
2.冷却肉的贮藏及贮藏期的变化
冷却肉的贮藏系指经过冷却后的肉在0℃左右的条件下进行的贮藏。冷却肉冷藏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完成肉的成熟过程,另一方面达到短期保藏的目的。短期加工处理的肉类,不应冻结冷藏。因为冻结后再解冻的肉类,即使条件非常好,其干耗、解冻后肉汁流失等都较冷却肉大。
(1)冷藏条件肉在冷却状态下冷藏的时间取决于冷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国际制冷学会第四届委员会推荐冷却动物肉的冷藏条件和冷藏期如表1-4-1。
肉在冷藏期间的温度和湿度应当保持均恒,空气流速以0.1~0.2m/s为宜。
(2)冷藏过程中肉的变化低温冷藏的肉类、禽等,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肉品的表面发粘、发霉、变软,并有颜色的变化和产生不良的气味。
发粘和发霉:发粘和发霉是冷藏肉最常见的现象。温度在0℃时,当最初肉表面污染的细菌数每平方厘米100个,16d达到发粘;当达到10个时,只有7d就达到发粘。当温度上升时,发粘的时间明显地缩短。
空气的湿度对发粘亦有很大影响。从相对湿度100%降低到80%,而温度保持在4℃时形成发粘的时间延长了1.5倍。
品种 | 温度(℃) | 相对湿度(%) | 预计贮藏期(d) |
牛肉 小牛肉 羊肉 猪肉 腊肉 腌猪肉 食用副食品 取出肉脏鸡 | -1.5~0 -1~0 -1~0 -1.5~0 -3~1 -1~0 -1~0 0 | 90 90 85~90 85~90 80~90 80~90 75~80 85~90 | 28~35 7~21 7~14 7~14 30 120~180 3 7~11 |
肉色的变化:在较低的温湿度条件下,能很好地保持肌肉的鲜红色,且持续时间也较长。当湿度为100%时,16℃条件下肌肉变为褐色的时间不到2d;在0℃时可延长10d以上;如温度相同,都在4℃条件下,湿度为100%时,鲜红色可保持5d以上,若湿度70%时缩短到3d。
空气的流动速度大,会促进肉表面的干耗,从而促进肉的氧化。为了提高冷藏效果,气调冷藏在肉类冷藏领域已被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会变成绿色、黄色、青色等,这都是由于细菌、霉菌的繁殖,使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特殊现象。
干耗:肉在冷藏中,初期干耗量较大。时间延长,单位时间内的干耗量减少。冷藏期超过72h,每天的重量损失约0.02%。另外,冷藏期的干耗与空气湿度有关。湿度增大,干耗减小。
(3)延长冷却肉贮藏期的方法延长冷却肉类贮藏期的方法有CO2、抗菌素、紫外线、放射线、臭氧的应用及用气态氮代替空气介质等。2011年实际应用的有以下几种:
CO2:在低温条件下,CO2浓度在10%时可以使肉上的霉菌增长缓慢;20%时则会使霉菌活动停止。CO2具有很大的溶解性,并随温度降低而增大,还能很好地透过细胞膜。肉的脂肪、蛋白质和水都能很好地吸收CO2。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CO2的浓度足以增大到不仅能抑制肉表面上的微生物,也能抑制组织深部微生物的增长。由于CO2在脂肪中有很高的溶解性,脂肪中氧含量即减少,从而延缓脂肪的氧化和水解。在温度0℃和CO2浓度为10%~20%条件下贮藏冷却肉,贮藏期可延长1.5~2.0倍(大于在氮气中保藏时间)。
CO2法的缺点是当浓度超过20%时,由于CO2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结合,肉的颜色变暗。另外采用CO2贮藏需要特别结构的贮藏室。
紫外线照射:用紫外线照射冷却肉的条件是空气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85%~95%,循环空气速度2m/min。用紫外线照射的冷却肉,其贮藏期能延长一倍。
紫外线照射的缺点是只能使肉表面层灭菌;照射会使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6)失效;肉表面由于肌红蛋白(Mb)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和氧合肌红蛋白(MbO2)转变成高铁肌红蛋白(MeTMb)而发暗;由于形成臭氧,脂肪的氧化过程显著增强;胴体难以被均匀地照射;紫外光对人眼晴和皮肤有害。
冻结贮藏
温度在冰点以上,对酶和微生物的活动及肉类的各种变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作用,不能终止其活动。所以肉经冷却后只能作短期贮藏。如要长期贮藏,需要进行冻结,即将肉的温度降低到-18℃以下,肉中的绝大部分水分(80%以上)形成冰结晶。该过程称其为肉的冻结。
1.肉冻结前处理
冻结前的加工大致可分为三种方式:①胴体劈半后直接包装、冻结;②将胴体分割、去骨、包装、装箱后冻结;③胴体分割、去骨然后装入冷冻盘冻结。
2.冻结过程
一般肉类冰点为-1.7~-2.2℃。达到该温度时肉中的水即开始结冰。在冻结过程中,首先是完成过冷状态。肉的温度下降到冻点以下也不结冰的现象称作过冷状态。在过冷状态,只是形成近似结晶而未结晶的凝聚体。这种状态很不稳定,一旦破坏(温度降低到开始出现冰核或振动的促进),立即放出潜热向冰晶体转化,温度会升到冻结点并析出冰结晶。降温过程中形成稳定性晶核的温度,或开始回升的最低温度称作临界温度或过冷温度。畜、禽、鱼肉的过冷温度为-4~-5℃。肉处在过冷温度时水分析出形成稳定的凝聚体,随之上升到冻结点而开始结冰。
冻结时肉汁形成的结晶,主要是由肉汁中纯水部分所组成。其中可溶性物质则集中到剩余的液相中。随着水分冻结,冰点下降,温度降至-5~-10℃时,组织中的水分大约有80%~90%已冻结成冰(表1-4-2)。通常将这以前的温度称作冰结晶的最大生成区(zone of maximum icecrystal formation)。温度继续降低,冰点也继续下降,当达到肉汁的冰晶点,则全部水分冻结成冰。肉汁的冰晶点为-62~-65℃。
冻结温度(℃) | -1.5 | -2.5 | -5 | -7.5 | -10 | -17.5 | -20 | -25 | -32.5 |
冻结率(%) | 30 | 63.5 | 75.6 | 80.5 | 83.7 | 88.5 | 89.4 | 90.4 | 91.3 |
3.冻结速度
一般在生产上冻结速度常用所需的时间来区分。如中等肥度猪半胴体由0~4℃冻结至-18℃,需24h以下为快速冻结;24~48h为中速冻结;若超过48h则为慢速冻结。
肉的冻结过程是首先肌细胞间的水分冻结并出现过冷现象,而后细胞内水分冻结。这是由于细胞间的蒸汽压小于细胞内的蒸汽压,盐类的浓度也较细胞内低,而冰结点高于细胞内的冰点。因此,细胞间水分先形成冰晶。随后在结晶体附近的溶液浓度增高并通过渗透压的作用,使细胞内的水分不断向细胞外渗透,并围绕在冰晶的周围使冰晶体不断增大,而成为大的冰颗粒。直到温度下降到使细胞内部的液体冻结为冰结晶为止。
快速冻结和慢速冷结对肉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慢速冻结时,在最大冰晶体生成带(-1~-5℃)停留的时间长,纤维内的水分大量渗出到细胞外,使细胞内液浓度增高,冻结点下降,造成肌纤维间的冰晶体愈来愈大。当水转变成冰时,体积增大9%,结果使肌细胞遭到机械损伤。这样的冻结肉在解冻时可逆性小,引起大量的肉汁流失。因此慢速冻结对肉质影响较大;快速冻结时温度迅速下降,很快地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水分重新分布不明显,冰晶形成的速度大于水蒸汽扩散的速度,在过冷状态停留的时间短,冰晶以较快的速度由表面向中心推移,结果使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水分几乎同时冻结,形成的冰晶颗粒小而均匀,因而对肉质影响较小,解冻时的可逆性大,汁液流失少。
肉的冻结最佳时间,取决于屠宰后肉的生物化学变化。在尸僵前、尸僵中及解僵后分别冻结时,肉的品质和肉汁流失量不同。尸僵前冻结,由于肌肉的ATP、糖原、磷酸肌酸、肌动蛋白含量多,乳酸、葡萄糖少,pH值高,肌肉表面无离浆现象,肌原纤维结合紧密,肌微丝排列整齐,横纹清晰,这时快速冷冻,冰晶形成小且数量多,存在于细胞内。当缓慢解冻时可逆性大,肉汁流失少。但急速解冻会造成大量汁液流失。
尸僵前冻结,短时间贮藏后,解冻时肉缺乏坚实性和风味,有待解冻后成熟时改善。
尸僵中冻结,由于肉持水性低,易引起肉汁流失。西尾氏对不同时间冷冻比较其品质认为:宰后1d冻结的肉最好,3d的较好,以后质量下降。解僵后冻结,由于持水性得到部分恢复,硬度降低,肉汁流失较少,并且比尸僵肉在解冻后解体处理时容易分割。
4.冻结工艺
冻结工艺分为一次冻结和二次冻结。
(1)一次冻结宰后鲜肉不经冷却,直接送进冻结间冻结。冻结间温度为-25℃,风速为1~2m/s,冻结时间16~18h,肉体深层温度达到-15℃,即完成冻结过程,出库送入冷藏间贮藏。
(2)二次冻结宰后鲜肉先送入冷却间,在0~4℃温度下冷却8~12h,然后转入冻结间,在-25℃条件下进行冻结,一般12~16h完成冻结过程。
一次冻结与二次冻结相比,加工时间可缩短约40%,减少大量的搬运,提高冻结间的利用率,干耗损失少。但一次冻结对冷收缩敏感的牛、羊肉类,会产生冷收缩和解冻僵直的现象,故一些国家对牛、羊肉不采用一次冻结的方式。二次冻结肉质较好,不易产生冷收缩现象,解冻后肉的保水力好,汁液流失少,肉的嫩度好。
5.冻结肉的冷藏
冻结肉冷藏间的空气温度通常保持在-18℃以下,在正常情况下温度变化幅度不得超过1℃。在大批进货、出库过程中一昼夜不得超过4℃。冻结肉类的保藏期限取决于保藏的温度、入库前的质量、种类、肥度等因素,其中主要取决于温度。因此对冻结肉类应注意掌握安全贮藏,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并经常对产品进行检查。冻结肉的冷藏条件和期限见表1-4-4。
肉的种类 | 温度(℃) | 相对湿度(%) | 贮藏期限(月) |
牛肉 小牛肉 猪肉 猪肉 猪肉片 猪肉 羊肉 兔肉 禽类 内脏(包装) | -18~-23 -18 -18~-23 -29 -18 -18 -18~-23 -18~-23 -18 -18 | 90~95 90~95 90~95 90~95 90~95 90~95 90~95 90~95 90~95 90~95 | 9~12 8~10 7~10 12~14 6~8 3~12 8~11 6~8 3~8 3~4 |
6.冻结及贮藏对肉质量的影响
冻结中肉质的变化包括组织结构的变化和胶体性质的变化及其他变化。这些变化受冻结速度的影响,更受冻结后贮藏时间的影响。在长时间贮藏时,时间因素的影响则比冻结速度的影响更大。
(1)组织结构的变化造成组织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冰结晶的机械破坏作用。在冻结过程中,由于纤维内部水分外移,因而造成纤维的脱水和收缩,促使纤维内蛋白质质点的靠进和集合。肌肉组织内的水分冻结后,体积约增大9%左右。
因此,当肉被冻结后,在肉中形成的冰结晶必然要对组织产生一定的机械压力。如系快速冻结,由于生成的冻结晶较小,相对地由此所产生的单位面积压力不大。并且由于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尚不致引起肌肉组织破坏。但如系缓慢冻结,因形成的冻结晶体积大,且分布不均匀,因而由冰结晶所产生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很大,引起组织结构的损伤和破坏。同时,压迫纤维集结。这种由于冰结晶所引起的组织破坏是机械性的,因而是不可逆的。在解冻时会造成大量的肉汁流失。
(2)胶体性质的变化冻结会使肌肉蛋白质胶体性质破坏,从而降低肉的品质。蛋白质胶体性质破坏的原因是由于在冻结过程中蛋白质发生变性。蛋白质变性的原因,2009年形成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盐析作用:由于肉类在冻结过程中,先冻结的是纯水,然后是稀溶液。因此,当大部分水转变为冰后,残存在未冻结部分中的溶质浓度逐渐增高,亦即残液中的盐类的浓度增高,使蛋白质发生盐析作用而自溶液中析出。发生盐析的蛋白质在初期仍不失其天然性质,如将溶液稀释仍可溶解。但如盐析时间过长,则逐渐变为不可逆的变性。
氢离子浓度:肉中酸类的解离度都极小(主要是磷酸、乳酸、肌酸),而肉类蛋白质本身又是两性电解质,具有很强的缓冲作用,因此在这种溶液中,酸度的变化对氢离子浓度几乎无影响。
在肉类冻结时,随着冰结晶析出量的增加,残液部分中酸类的浓度亦即随之相应增加。这时,一方面由于盐类浓度增加而使蛋白质发生盐析作用,使溶液中可溶性蛋白质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水分冻结对蛋白质引起机械的破坏作用,因而溶液中蛋白质所起的缓冲作用也就逐渐减弱。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即趋增加。所以在冻结之后,肉中酸类即使有少量增减,对氢离子浓度也有很大影响,从而促进了蛋白质的变性。例如牛肉汁大约在pH6~7时,变性程度低而稳定,当低于6.0时,即急速增加。
结合水的冻结:肌肉纤维内的原生质系胶体状态,在该胶体中的主要分散质为蛋白质。而蛋白质分子的周围有与蛋白质亲合力很强的结合水存在。冻结过程中,自由水先发生冻结。随着温度的继续下降,冻结的水量逐渐增加。当冻结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即发生了结合水的冻结。结合水的冻结使胶体质点的结构遭受了机械破坏作用,减弱了蛋白质对水的亲合力。在解冻时,这部分水不能再被蛋白质质点所吸附,而使蛋白质丧失了结合水,成为脱水型的蛋白质。这样就使蛋白质质点易于凝集沉淀,丧失其可逆性,而使细胞内原生质不能再回复到冻结前的那种胶体状态。
近年来,由于深层冻结(如液态氮)的发展,对这种解释提出了疑问,即尽管冻结温度很低,但被冻结食品的可逆程度却要比在-25℃以上冻结者好得多。用结合水冻结学说对此问题很难加以说明。另一方面,洛夫(Love)等(1962)所做的试验,对结合水冻结的理论又提供了依据。因而在2011年这样认为:在对肉质可逆性的影响因素方面,即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关键性因素是冻结速度,至于冻结的最终温度的影响则是次要的。
蛋白质质点分散密度的变化:由于冰结晶的形成及一部分结合水的冻结,使蛋白质分子的水化层减弱甚至消失,侧链暴露出来。同时加上在冻结中形成的冰结晶的挤压,使蛋白质质点互相靠近而结合,致使蛋白质质点凝集沉淀。这种作用与冻结速度的关系极大。冻结的速度愈快,挤压作用愈小,变性程度就愈低。
(3)肉在冻结冷藏中的其他变化
干缩:干缩的程度因空气的条件(温度、湿度、流速)、肉的等级和大小、包装状态而不同。当温度高、湿度低、空气流速快、冷藏时间长、脂肪含量少、形状小、无包装的情况下干缩量显著增大。上述各种条件同时显著不利时,可以使肉质变为海棉状体,使肉质和脂肪严重氧化。这是因为在冻结冷藏时的干缩与冰的升华相似。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水分的移动。因此,冻结肉表层水分蒸发后就形成一层脱水的海棉状层。海棉状层下的冰晶继续升华,以水蒸气的状态透过表层,海棉状层即由此而不断加深。
而另一方面则进行着空气的扩散,使空气不断积累在逐渐加深的脱水海棉状层中,致使肉中形成一层具有高度活性的表层,在这里发生着强烈的氧化作用,并吸附各种气味。
降低肉的干缩损耗,不仅对质量有利,也有极大的经济意义。如以每年冷藏5000T冷冻肉计算,如冷藏时干缩损耗降低0.5%,即可使25T肉免于损失。
变色:冻肉的颜色在保藏过程中逐渐变暗,主要是由于血红素的氧化以及表面水分的蒸发而使色素物质浓度增加所致。冻结冷藏的温度愈低,则颜色的变化愈小。在大约-50~-80℃变色几乎不再发生。
汁液流失:冻结冷藏肉解冻时,内部的冰结晶融化成水,但此时的水不能完全被组织所吸收,因而流出于组织之外称为汁液流失。汁液流失的多少可作为确定冻结肉品质好坏的指标之一。一般所称之汁液流失是指解冻时和解冻后自然流出的汁液,称之为自由流失(freedrip)。在自由流失之外,再加以98~1862KPa的压力所流出来的汁液称之为可榨出流失(expressible drip)。两者总称为汁液流失。
汁液流失的总量以及自由流失和可榨出流失之间的比例,与冻结前的处理、原料的种类和形态、冻结的湿度、冻结速度、冻结冷藏的时间及期间的温度、管理、解冻方法等有关。
原料新鲜(除去随着解冻而发生僵直的情况),冻结速度快,冻结冷藏温度低且稳定,冻结冷藏时间短者,一般流失汁液少。冻结以后马上解冻,则几乎不发生汁液流失。汁液流失随着在冻结状态的时间增长而增加,但到一定的最大值后则不再增加。发生汁液流失的原因基本上是由于蛋白质胶体发生的不可逆变化,使原来处于凝胶结构中的水分不能继续保持而流出组织之外。
对于牛肉,其宰后成熟经过的时间与液汁流失有关。宰后经5h后冻结者汁液流失少,但24h后增加,直至5d,这一段时间进行冻结者都与24h冻结者大致相同。成熟的牛肉,即使是形成较大的冰结晶,由于牛肉的持水性好,当其解冻时汁液流失也较少。
脂肪的变化:在低温下,虽然氧分子的活化能力已大大消弱,但仍然存在。因此,脂肪也依然受到氧化,特别是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脂肪。在各种肉类中,以畜肉脂肪最稳定,禽肉脂肪次之,鱼肉脂肪最差。猪脂膘在-8℃下贮藏6个月以后,脂肪变黄而有油腻气味;经过12个月,这些变化扩散到深25~40mm处;但在-18℃下贮藏12个月后,肥膘中未发现任何不良现象。
微生物和酶:在很低的冷藏温度下,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但是如果冻结肉在冷藏前已被细菌或霉菌污染,或者在冷藏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冷藏时,冻结肉的表面也会出现细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别是溶化的地方易发现。
关于组织蛋白酶经冻结后的活性,有报告认为经冻结后增大,若反复冻结和解冻时,其活性更大。
冷冻肉7.冻结肉的解冻
解冻是冻肉消费或进一步加工前的必要步骤,是将冻肉内冰晶体状态的水分转化为液体,同时恢复冻肉原有状态和特性的工艺过程。解冻实际上是冻结的逆过程。解冻肉的质量与解冻速度和解冻温度有关。缓慢解冻和快速解冻有很大差别。
试验表明,在空气温度为15℃条件下,牛肉1/4胴体快速解冻时,损耗为3%;在3~5℃进行缓慢解冻时,损耗只有0.5%~1.5%。由此可见,缓慢解冻可降低损耗1.5%~2.5%。肉的保藏时间越长、解冻温度越高,肉汁的损失也越大。40℃时损失11.5%,7℃时损失4.35%,1℃时损失2.55%。
解冻的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空气解冻法
将冻肉移放到解冻间,靠空气介质与冻肉进行热交换解冻的方法。一般把在0~5℃空气中解冻称为缓慢解冻,在15~20℃空气中解冻称为快速解冻。
(2)液体解冻法
液体解冻法主要用水浸泡或喷淋的方法。其优点是解冻速度较空气解冻快。缺点是耗水量大,同时还会使部分蛋白质和浸出物损失,肉色淡白,香气减弱。水温10℃,解冻20h;水温20℃,解冻10~11h。解冻后的肉,因表面湿润,需放在空气温度1℃左右的条件下晾干。如果封装在聚乙烯袋中再放在水中解冻则可以保证肉的质量。在盐水中解冻,盐会渗入肉的浅层。腌制肉的解冻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猪肉在温度6℃的盐水中10h可以解冻,肉汁损失仅为0.9%。
(3)蒸汽解冻法
蒸汽解冻法的优点在于解冻的速度快,但肉汁损失比空气解冻大得多。然而重量由于水汽的冷凝会增加0.5%~4.0%。
(4)微波解冻法
微波解冻可使解冻时间大大缩短。同时能够减少肉汁损失,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此法适于半片胴体或四分之一胴体的解冻。具有等边几何形状的肉块利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因为在微波电磁场中,整个肉块都会同时受热升温。微波解冻可以带包装进行,但是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应的电容性和对高温作用有足够的稳定性。最好用聚乙烯或多聚苯乙烯,不能使用金属薄板。
(5)真空解冻
真空解冻法的主要优点是解冻过程均匀和没有干耗。厚度0.09m,重量31kg的牛肉,利用真空解冻装置只需60min。
冷冻保藏技术
真空冷冻包装技术
将肉制品进行抽空降低氧气含量,真空包装后,再采用低温冷冻的方式快速冻结。真空包装可以隔绝空气、阻止氧气进入,使好氧性致病菌的存活率大大降低,同时外包装可以防止水分的散失,减轻重量损失,延长肉制品的货架保质期。
辐照冷冻包装技术
C射线、X射线、电子射线发出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透过物体,当物质中的分子吸收辐射能量时,会激活成离子或自由基,引起化学键破裂,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遗传物质DNA会因化学键裂解而失去复制能力。在细菌细胞中DNA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损害整个细胞体,影响其正常功能,抑制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杀死肉制品中大量的微生物和致病菌,然后再进行快速冷冻低温保藏,也可延长保质期。
臭氧冷冻包装技术
臭氧是一种高效消毒剂,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可以杀灭多种微生物。据报道,臭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和病毒都具有杀灭作用,但臭氧杀菌作用受臭氧浓度、pH值、温度、食品添加剂(表面活性剂、糖等)和有机物质等因素影响。因此,臭氧不仅仅可以大大的减少肉制品中致病菌的数量,分解肉类食品中的荷尔蒙,特别是对沙门氏菌有极佳的效果,还可以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
气调冷冻包装技术
去除肉制品中的空气,用选择合适的气体代替包装内的气体,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气调包装常用的气体有CO2、O2、N2。
(1)CO2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尤其是细菌繁殖的早期,也能抑制酶的活性,霉菌、极毛杆菌和无色杆菌等需氧菌对CO2高度敏感而被抑制,CO2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不大,对乳酸菌等厌氧菌无抑制作用。有研究表明:用100%CO2的气调包装的羔羊肉,有明显的延长储存期的效果,对假单胞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乳酸菌成为优势菌。
(2)O2作用是维持氧合肌红蛋白,使肉色鲜艳,并能抑制厌氧细菌的生长,但也为许多有害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N2是一种惰性填充气体,不影响肉的色泽,能防止氧化酸败、霉菌的生长和寄生虫害,防止由于CO2大量溶于肉中而导致的包装坍塌。
挂“冰衣”冷冻包装技术
这是近年开发的一种冷藏方式,所谓“冰衣”即为给肉制品附一层薄薄的冰层。即为常温下对鲜肉制品浸水1~3s立即进行速冻或者采用喷淋速冻,也可以对冻肉制品喷淋速冻,使表面形成冰层。如同给肉制品穿了一层薄薄的衣服,称为“冰衣”。经过挂“冰衣”可使肉制品隔绝空气,杀死噬氧菌,同时也可防止病菌的侵入。同时挂“冰衣”可以减少肉制品的“干耗”,防止肉制品表面干燥,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持肉制品原有的风味。
超声波冷冻包装技术
超声波对微生物有破坏作用,能使微生物细胞内容物受到强烈的震荡而使细胞破坏。一般认为在水溶液内,由于超声波的作用,能产生过氧化氢,具有杀菌能力。新鲜牛肉通过超声波处理,可以很好地促进了牛肉中蛋白质分解酶的游离和分泌,使游离氨基酸量得到增加,促进组织结构变化,从而达到改善肉质的嫩度。
其他新型包装技术
美国提倡用可食用涂膜(如乙酰单甘油酸酯)对冷冻分割肉进行包装。操作方法是将冷冻肉在130℃涂液中浸5s,然后进行冷冻保藏。这种包装技术不仅安全方面可以被认可,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防止肉类在贮藏过程中表面干燥现象的发生。NEF膜(nitrite-embedded film)嵌入了亚硝酸钠晶体(含量少于2mg/kg),能够在缺氧状态下使肉保持鲜艳的颜色,并能有效的抑制微生物的生长。NEF膜中的亚硝酸钠可以被肉中固有的硝化作用分解成NO,同时,亚硝酸盐还可以与其他蛋白质发生反应,这就使得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变得更少,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活性包装技术是指在冷冻肉包装袋内加入某些气体吸收剂和释放剂,其中包括乳酸链球菌素、乳酸、香料提取物、二氯苯氧氯酚、生育酚、壳聚糖等,它们能够有效的吸收水分,吸收或清除O2,控制CO2的产生,清除不良气味,增强风味以及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使包装袋内的气体维持在稳定且有效的状态。[1]
选择新型的包装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冷冻肉品质的下降,为顾客提供新鲜的肉类产品,而且应用新型包装技术对冷冻肉进行包装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你的便携性及冷库利用率。
肉质区别
新鲜肉
新鲜肉是指凌晨宰杀,清早上市的“热鲜肉”,未经任何降温处理的畜肉。刚宰的畜肉即刻烹调,即使利用一等烹调技法,味道并不鲜美,而且肉质坚韧,不易煮烂,难以咀嚼。这是因为宰杀后畜肉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后熟”过程,才使肉质逐渐变得柔软、多汁、味美。刚杀的猪肉酸碱度为中性,在肉中酶的作用下使动物淀粉转为乳酸,使肉质开始僵硬,此过程夏季一般1.5小时,冬季3—4小时。此后肉中三磷酸腺苷迅速分解,形成磷酸,使pH值降至5.4,肉成酸性,使肉质完全僵硬。从开始僵硬到完全僵硬的时间越长,则保持鲜度的时间也越长,而处于僵硬期的鲜肉既不易煮烂,也缺乏风味。在酶的继续作用下,肉质开始变软,产生一定弹性与肉汁,并具芳香滋味,此过程称为肉的“后熟”过程。肉的“后熟”过程的快慢与效果,取决于环境的温度与牲畜的体质。环境气温越高,“后熟”过程越快,衰老体弱的牲畜,组织中缺乏糖原,酶活力不强,致使“后熟”过程延长,甚至“后熟”效果不好,这是老牲畜、瘦牲畜肉味不美的原因。
冷却肉
冷却肉是指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将宰杀后的畜胴体迅速冷却,排除体内的热量,使胴体温度降为0—4℃,并在后续的加工流通和分销过程中始终保持0—4℃冷藏的生鲜肉。冷却肉可使“后熟”过程进一步完成,其主要特点是:肉质的香味、外观和营养价值与新鲜肉相比变化很小;肉体内凝胶态的蛋白质在酶作用下变为溶胶状,部分蛋白质分解为蛋白胨氨基酸等,从而破坏了其胶体性,增强了亲水性;肌肉松软,水分较多,肉汤透明,并富有特殊的肉香味和鲜味。冷却肉在零度条件下,保存期限为15—20天。
冷冻肉
冷冻肉由于水分的冻结,肉体变硬,冻肉表面与冷冻室温度存在差异,引起肉体水分蒸发,肉质老化干枯无味,称作“干耗”现象。冷冻肉的肌红蛋白被氧化,肉体表面由色泽鲜明逐渐变为暗褐色。随着温度渐降,肉组织内部形成个别冰晶核,并不断从周围吸收水分,肌细胞内水分也不断渗入肌纤维的间隙内,冰晶加大,从而使细胞脱水变形。由于大冰晶的压迫,造成肌细胞破损,从而使解冻时肉汁大量流失,营养成分减少,风味改变。若将刚宰杀的新鲜肉在—23℃快速结冻,则肉体内部形成冰晶小而均匀,组织变形极少,解冻后大部分水分都能再吸收,故烹调后口感、味道都不错,营养成分损失亦少,如果冻结时间过长,亦会引起蛋白质的冻结变性。解冻后,蛋白质丧失了与胶体结合水再结合的可逆性,冻肉烹制的菜肴口感、味道都不如新鲜肉。
冷却肉与鲜肉相比,多数微生物受到抑制,更加安全卫生;它与—18℃以下冻结保存的冷冻肉相比,又具有汁液流失少、营养价值高的优点。因此,冷却肉是比新鲜肉卫生,比冷冻肉更富营养的肉,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资料1.新型肉类冷冻保藏技术的应用进展·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