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
古人以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从父弟与自己的亲疏远近比从祖弟与己的近一些。对立称谓是从兄。今世将从弟、从兄合称为从兄弟。从弟子——从弟之子称之为从弟子,称谓词“从弟子”在中古使用中,多属于“转述叙称”类。臣族女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祯何祯之遗玄孙,先臣故豫州刺史、关中侯恽何恽之曾孙,先臣故安丰太守、关中侯睿何睿之孙,先臣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
中文名从弟
cóng dì
从兄
阿戎
演化
旧义
从弟旧义中古(唐代以前)时人,习惯将“从父弟”或“从祖弟”合称为从弟。
二者便构成了“从弟旧义”的内涵。具体而微,根据共祖父与否,又分为二类:①共祖父不共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父弟”。即现在所谓的堂弟。②共曾祖父不共祖父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祖弟”。唐宋时也叫再从弟。
即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分析这一时期“同辈幼于己者”序列时,由近及远,依次是“弟→从弟→族弟”(在五服之内),该序列“从弟”指代比较宽泛,将这一意涵作为从弟的旧义(或原义)。广泛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人及其前人写的书籍、作品当中的“从弟”当属从弟旧义。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弟之意若为旧义,拟作为“旧义从弟”。
裹义
当男性对方(或族内兄弟)年龄比自己稍小而非亲兄弟,又因为共同的先祖隔得太远或者已不清楚自己与对方是共几世祖关系,古人偶尔会含糊地称其为从弟。该“从弟”严格意义讲可能还不算平辈兄弟,只是同族近宗年齿相仿。2.还有些情况下,古人有意无意而将除了亲兄弟以外的平辈兄弟(从、再从、三从、四从甚至隔得更远)泛称为从弟。
将这一与己关系不易琢磨的意涵作为从弟的裹义。“从弟裹义”带有泛指、含糊的性质。
新义
从弟新义唐宋时人鉴于原来“从弟”一词指代比较宽泛的缺憾,产生了“同辈幼于己者”新的序列,由近及远,依次是“”(在五服之内)。这一新序列中的“从弟”便特指“父亲兄弟之子并幼于己者”了,将这一意涵作为从弟的新义。“从弟新义”相当于“旧义从弟”的“从父弟”的意思,即现在的堂弟之意。唐宋以来文献典籍里的从弟多为从弟新义,但并不排除仍属旧义。
谈到看到唐宋以来的文献典籍中出现的“从弟”时,优先考虑从弟新义,但也未必都是从弟新义,也需要甄别,因为唐宋以来的文人也有仿古情况,也可能袭用从弟旧义。
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弟之意若为新义,拟作为“新义从弟”。
唐代以后又流行使用“堂兄弟”称法,使用冠“从”的称谓词从弟的次数开始下降。
最后,将与下文谈到的“从弟裹义”意涵大不相同的“从弟旧义”和“从弟新义”暂归为从弟本义。
典例
历史典例
1)《治安策》一:假令悼惠王齐悼惠王王[wàng]齐,元王楚元王王楚,中子(赵王,中子不祥)王赵,幽王淮阳幽王王淮阳,共王梁共王王梁,灵王燕灵王王燕,厉王淮南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指刘恒)即位,能为治虖?今之王者(指刘戊),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惠王之子指齐哀王),[帝之]亲兄子也;今之王者(指刘则),兄子之子也。
1.1)《治安策》一:“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1]
2)《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许靖]少与从弟劭许劭俱知名。
3.1)《晋书·帝纪第五》:秋七月,刘聪从弟曜刘曜及其将石勒围怀怀县,诏征虏将军宋抽救之,为曜所败,抽死之。
3.2)《晋书·列传第七》:玄桓玄上疏以闵王(指谯闵王司马氶)不宜绝嗣,乃更封尚之司马尚之从弟康之为谯县王。
3.3)《晋书·列传第九》:使者未及发,会洛京倾复,浚王浚大树威令,专征伐,遣督护王昌、中山太守阮豹等,率诸军及务勿尘世子疾陆眷段疾陆眷,并弟文鸯段文鸯、从弟末柸段末柸,攻石勒于襄国,勒率众来距,昌逆击败之。
3.3)《晋书·列传第三十三·段匹磾传》:刘曜逼洛阳,王浚遣督护王昌等率疾陆眷及弟文鸯、从弟末杯攻石勒于襄国。
注:段疾陆眷从弟段末杯,但此处未明从父弟还是从祖弟的关系,给研究段部鲜卑世系的人带来的不少麻烦,待商榷。
3.4)《晋书·阎缵传》:墓成,当葬,骏杨骏从弟模杨模告武陵王澹,将表杀造意者。
3.5)《晋书》:刘裕害前将军诸葛长民及其弟辅国大将军黎民诸葛黎民、从弟宁朔将军秀之(诸葛秀之)。
3.6)《晋书》:议成当上,[曹志]见其从弟高邑公嘉曹嘉。
3.7)《晋书·列传第三十三·李矩传》:后刘聪遣从弟畅刘畅步骑三万讨矩,屯于韩王故垒,相去七里,遣使招矩。……曜遣从弟岳刘岳军于河阴,欲与矩谋攻石生。
3.8)《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子悦恬洽协劭荟洽子殉珉劭子谧)》:谧王谧从弟谌王谌,少骁果轻侠,欲诱谧还吴,起兵为乱,乃说谧曰:“王绥无罪,而义旗诛之,是除时望也。兄少立名誉,加位地如此,欲不危,得乎!”
3.9)《晋书》:超郗超无子,从弟俭之郗俭之以子僧施郗僧施嗣。
3.10)《晋书》:兴姚兴问谦桓谦,谦曰:“臣门着恩荆楚,从弟玄桓玄末虽篡位,皆是逼迫,人神所明。今臣与纵东下,百姓自应骇动。”兴曰:“小水不容大舟,若纵才力足以济事,亦不假君为鳞翼。宜自求多福。”
3.11)《晋书》: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从父弟)也。
3.12)《晋书·列传第四十八·孔愉(子汪安国弟祗从子坦严从弟群群子沉)》,子目录云“从弟群”。
3.13)《晋书》:殷顗,字伯通,陈郡人也。祖融,太常卿。父康,吴兴太守。顗性通率,有才气,少与从弟仲堪殷仲堪俱知名。
3.14)《晋书》:慕容钟,字道明,德从弟也。少有识量,喜怒不形于色,机神秀发,言论清辩。
从祖弟(附)
1.1)《晋书·志第十一·礼下》:其纳采版文玺书曰:“皇帝(指晋穆帝)咨前太尉参军何琦。浑元资始,肇经人伦,爰及夫妇,以奉天地宗庙社稷。谋于公卿,咸以宜率由旧典。今使使持节太常彪之王彪之、宗正综以礼纳采。”主人(主人指前太尉参军何琦)曰:“皇帝嘉命,访婚陋族,备数采择。臣(指何琦)从祖弟故散骑侍郎准何准之遗女,未闲教训,衣履若如人。钦承旧章,肃奉典制。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顿首,再拜承诏。”次问名版文曰:“皇帝曰:咨某官某姓。两仪配合,承天统物,正位乎内,必俟令族,重申旧典。
今使使持节、太常某,宗正某,以礼问名。”主人曰:“皇帝嘉命,使者某到,重宣中诏,问臣名族。臣族女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祯何祯之遗玄孙,先臣故豫州刺史、关中侯恽何恽之曾孙,先臣故安丰太守、关中侯睿何睿之孙,先臣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外出自先臣故尚书左丞孔胄之外曾孙,先臣故侍中、关内侯夷之外孙女,年十七。钦承旧章,肃奉典制。”
1.2)《晋书》:安帝即位,国宝王国宝复事道子司马道子,进从祖弟绪王绪为琅邪内史,亦以佞邪见知。
2)《魏书·列传第五十五·崔光传》:光崔光从祖弟长文崔长文,字景翰。少亦徙于代都,聪敏有学识。
从父弟
1)《晋书》:馥周馥字祖宣,浚周浚从父弟也。
辨析:据《晋书·卷六十一·周浚传》:武帝(晋武帝)问浚周浚:“卿宗后生,称谁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周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周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可知,周馥应是周浚的从祖弟,而不是从父弟。
2.1)《魏书》:李孝伯,赵郡人也,高平公李顺从父弟。
2.2)《魏书·崔亮传》:亮崔亮从父弟光韶崔光韶,事亲以孝闻。
3.1)《宋书·列传之二·王弘传附王练传》:弘王弘从父弟练王练,晋中书令珉王珉子也。
3.2)《宋书》:华王华从父弟鸿,五兵尚书,会稽太守。
4)《隋书·卷四十七·列传第十二·韦世康(弟洸艺冲从父弟寿)》,目录中“从父弟”云韦寿是韦世康的从父弟。
5)《北史》:光韶崔光韶,亮从父弟也。父幼孙,太原太守。光韶事亲以孝悌。
6)《南史》:球王球字蒨玉,司徒谧王谧之子、惠王惠从父弟也,少与惠齐名。(见上表)5)《北史》:光韶崔光韶,亮从父弟也。父幼孙,太原太守。光韶事亲以孝悌。
7)唐·韩愈《四门博士周况妻韩氏墓志铭》:“开封从父弟愈,于时为博士。”
词素
从弟子——从弟之子称之为从弟子,称谓词“从弟子”在中古使用中,多属于“转述叙称”类。
再从弟——共曾祖父不共祖父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称之为再从弟,是唐宋以后的较为常用亲属称谓词之一。
参考资料1.从弟·词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