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沙热(国际性传染病)

拉沙热国际性传染病

拉沙热(lassa fever)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强烈的国际性传染病。因首例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的拉沙镇发现而得名。拉沙热经由气雾或直接接触染病的啮齿类动物排泄物而受感染,也可以直接经由病人在发热期传播。人类感染病毒后可以没有病征,但亦可能病况严重,导致死亡。

中文名

拉沙热

英文名

lassa fever

传染病

传播途径

直接或间接接触

潜伏期

7~l0天

临床表现

发烧、疲倦、头痛、咽喉痛、咳嗽、作闷、呕吐、腹泻、肌肉痛、胸部和腹部痛楚

并发症

低血压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和严重出血

疫苗预防

预防措施

避免在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出没作息,切勿接触病鼠,不要接触发高热的病人

重大传播事件

2012年初,尼日利亚暴发拉沙热yq致40人死亡

就诊科室

传染科

简介

拉沙热是一种名为拉沙病毒所引致的急性病毒感染,流行于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病毒的宿主是西非野鼠。拉沙热是经由气雾或直接接触染病的啮齿类动物排泄物而受感染,也可以直接经由病人在发热期传播。人类感染病毒后会引发出血热,严重时致人死亡。

拉沙热首次被描述是在1950年代,但是直到1969年才确定引起该病的病毒。该病毒为一种属于沙粒病毒科的单链核糖(RNA)病毒。[1]

流行病学

拉沙热病毒电镜扫描图

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啮齿类动物,主要是多乳头鼠是拉沙热的天然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多乳头鼠尿中排泄大量有感染性的病毒污染物而感染,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以直接或间接接触为最常见的方式通过气溶胶传播也有可能。

人群易感性

居住在西部非洲农村或中心城市多乳头鼠密度高地区的人群为易感人群,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及直接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患病者多。 

流行特征

拉沙热病毒感染大多分布在非洲西部的国家,如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中非共和国等,全年均可发病。

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发热期持续存在严重病毒血症,中和抗体出现较晚以及同时存在病毒和特异性抗体,提示可能有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严重损害。

病理解剖表现为多器官充血、水肿。胸腔、腹腔、心包可有血性渗出。颈、面肩、背部皮肤可见散在出血点及水肿。镜检发现心脏充血和间质性水肿。肺充血、水肿脾充血,白髓萎缩,淋巴滤泡减少。肝脏从变性、脂肪浸润到严重的广泛性嗜酸性坏死。肾脏可呈局灶性肾小球坏死。

临床表现

潜伏期7~l0天,本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可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头痛和弥漫性肌肉及关节疼痛,喉痛、吞咽困难、呕吐、腹痛、腹泻咳嗽和胸痛。也可有头晕、耳鸣。查体见面部水肿,结膜充血,渗出性咽炎,低血压和低脉压,腹部压痛,有时可出现皮肤斑丘疹第2~4周进入恢复期。

并发症: 并发低血压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和严重出血。

诊断方法

拉沙热病毒核蛋白晶体结构

由于拉沙热缺乏特异性表现,故诊断困难。 

1、有发热化脓性咽炎和蛋白尿的病人患拉沙热的可能性约80%。

2、分离到拉沙病毒,抗拉沙病毒抗体4倍增高IgM抗体阳性,IgG抗体滴度在1:512以上等,其中的任何一条阳性可确诊。[2]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发病早期可有中等程度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延长。半数病人尿中蛋白质增多,并可查出异常的沉淀物如细胞和颗粒管型。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是诊断拉沙热的可靠依据,通常将病人的血接种到Vero细胞培养基中也可将病人的尿、咽部冲洗液、胸水、腹水和心包液接种分离病毒。检测抗体可用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辅助检查

RT-PCR法可用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治疗方法

拉沙热患者早期用利巴韦林,疗程10天,取得疗效。用富含中和抗体的免疫血浆治疗有很好效果,但得到高滴度中和抗体的血浆较困难。

支持疗法包括维持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等。

预防措施

电子显微镜下的拉沙热病毒

目前(截至2011年)还没有疫苗可预防拉沙热。前往拉沙热流行地区的旅客要注意个人卫生以减少受感染的风险及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避免在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出没作息。

2、切勿接触病鼠。

3、不要接触发高热的病人。

4、归来后如有发烧,应尽早求诊,并告知曾前往拉沙热流行区,以方便医生排除感染拉沙热的可能性。

全球yq

2012年

2012年2月21日,尼日利亚卫生部长奥涅布希·丘库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六周前暴发的拉沙热yq已在尼日利亚12个州蔓延,已造成397人感染、40人死亡。

参考资料

1.媒体盘点近50年新兴病毒:艾滋由非洲绿猴传给人·温州网

2.海关总署:防止尼日利亚拉沙热yq传入我国·中国质量新闻网

关键词:拉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