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寺(北京市西城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国寺北京市西城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国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广内大街北侧,宣武医院西侧,邻近北京地铁7号线广安门内站。整体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均建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

中文名

报国寺

地理位置

北京西城区报国寺前街1号

开放时间

全年:8:00-16:30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北京市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可

民间习俗

位于南城广安门内大街路北的千年古刹报国寺,如今是以经营书籍、邮票、钱币为主的文化市场。

报国寺文化市场

在明末清初,报国寺就曾是京城最著名的书市,比琉璃厂书市还早许多年。这里曾是当时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

清朝定都北京后,实行满汉分城而治。南城成为汉族及其他各民族官员、文人和科考举子们的聚居之地,会馆、试馆云集宣南一带。原在内城灯市口城隍庙的书市也迁至报国寺。殿前廊下,书摊相连;寺周街巷,书铺林立。报国寺原有传统花市,每月逢五之日的庙会,游人如潮,文人雅士们纷纷来此逛书市、赏花、登毗卢阁,可谓盛况空前。

因报国寺环境幽雅,寺内设有客房,不少文人墨客经常留宿寺内,曾为《聊斋志异》作序的“山左大诗人”高衍,在京任吏部侍郎时,就常常寓居在报国寺,他的登毗卢阁,写京师秋色的“野色横古今,西风满帝州。山寒云外出,水运日边流……”很有名气。

保存完好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顾炎武,人称“亭林先生”。他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来京后,即寓住在报国寺内,每日除浏览书市外,潜心著述和学术研究。他提倡“知行合一”、“博学于文”、“行之有耻”,对后人影响很大。他的《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著作,为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顾炎武去世后,许多友人、名人常来报国寺祭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张穆等集资,在报国寺顾炎武生前居住的西小院修建了顾亭林祠。几经风雨,现已修缮一新,保存完好。

康熙十八年(1679),京师大地震,报国寺大部建筑坍塌。虽然,乾隆十九年(1754),得以重修,并定名“大报国慈仁寺”,但随着琉璃厂书市的兴起,报国寺书市渐而衰落。而今,报国寺又秉承数百年之文脉,成为书市文化广场,实为盛世之举。

交通信息

乘车线路:5、6、109路牛街路口西下车即可到达。

自驾线路:北京城区出发,沿广安门内大街(辅路)行驶约50米,右转进入报国寺前街,行驶约100米,右转进入报国寺东夹道,行驶约150米即可到达。

参考资料

1.北京市文物局-报国寺·北京市文物局

关键词:报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