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义一(田中义一牛刀)
1977年10月的一天傍晚,小平同志吃过晚饭,正在院子里散步。
>田中义一(田中义一牛刀)
这时,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上门拜访,他是小平同志家里的常客,这次身后却带着一名陌生的中年女子。
“这位是?”小平同志虽然不认识这位女客人,可她的眉眼却越看越眼熟,很像是一位故人。
伍修权也没卖关子,介绍道:“今天我给你带来了一位客人,她就是丛德滋的女儿,丛丹。”
“丛德滋的女儿?”
小平同志先是愣了愣,脑海里旋即浮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女子,笑着点了点头:“像,很像,你长得真像你的父亲。”
听到小平同志这话,女子忍不住声泪俱下,她没有想到,即使过去了四十年,小平同志依然还记得她的父亲。
直到走进屋里,她依然止不住自己激动又悲伤的眼泪。
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一直抚着丛丹的肩膀,劝她不要难过,小平同志却说:“你不要劝,该哭就哭,让孩子痛痛快快哭出来。”
过了半晌,丛丹才勉强止住了眼泪,她将自己家中这几十年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
小平同志听得很认真,边听还边问:“孩子,你入党了吗?”
在听说丛丹早已成为了一名人民干部,小平同志非常高兴,并鼓励道:“孩子,过去的苦难都是暂时的,人只要向前看,未来总是光明的。”
交谈结束后,小平同志亲自送丛丹到门口,并嘱咐道:“孩子,以后如果在工作或者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就直接来找我。”
回到院中,小平同志忍不住向夫人卓琳感慨道:“这时间呐,一晃就过去了,回想起来,与丛德滋的相识仿佛就在昨天。”
那么,这位丛德滋究竟是何许人士,竟能让小平同志在四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1910年的冬天,丛德滋出生在辽宁省凤城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都靠给地主种地维持生计,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家境虽然贫寒,丛德滋却没有放弃对学业的追求,他刻苦努力,勤工俭学,11岁那年就读于凤城第二师范。
在读中学时,丛德滋就受到了共产党的影响与熏陶,树立了远大的革命志向。
自丛德滋懂事起,占领了朝鲜的日本侵略者就不断蚕食我国的东北地区,并多次与东北军发生激烈冲突。
丛德滋将日本人的残暴贪婪、与国民政府的绥靖反动皆牢记于心,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加入共产党革命事业的主要推力。
在丛德滋中学毕业那年,也就是1928年。
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以攫取中国东北为主要内容的东方会议,并在会议上通过了臭名昭著的《对华政策纲领》。
其核心目标就是把“满蒙”从中国分裂出来并置于日本的武力保护下。
会议还通过了“满蒙铁路计划”,提出在吉林地区修筑五条铁路,并全部由日本人经营维护,而且还要在沿线驻军。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日本加大了侵华的步伐,并在当年向东北军阀张作霖进行威胁恐吓,想要强行派兵进占铁路沿线。
当时的奉系军阀在关内节节败退,局势岌岌可危,张作霖东北王地位不保,被迫在日本人的合约上签了个“阅”字。
张作霖的软弱与日本人的贪婪,顿时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反抗情绪。
在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的领导下,东北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在吉林与黑龙江等地组织了数万名工农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迫使张作霖放弃与日本人的妥协。
年仅17岁的丛德滋也参与了这次示威运动,这让他深刻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1928年夏,丛德滋以优异成绩考入东北大学,正逢皇姑屯事件爆发,张作霖被日本侵略者炸死。
在新生入学大会上,兼任校长的张学良表示要誓死守护东北,与日本人抗争到底,这大大激发了丛德滋的爱国情怀。
在大学校园内,丛德滋一边努力学习革命理论知识,一边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他在大学内奔走宣传革命理念,号召大学师生反对蒋介石的卖国反动政策,这段早期的革命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革命历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搬迁至北平,丛德滋跟随大学来到北平。
在北平,丛德滋结交了更多革命志士,接触了更为先进的革命理念,其革命斗志也愈发坚决,他在北平还多次参加学生活动,始终将自己置身于革命浪潮的前列。
1933年,23岁丛德滋走出大学校园,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他得到了张学良的赏识,加入了东北军北平分会训政处,成为了张学良的秘书。
次年,迫于蒋介石的逼压,张学良不得不带领东北军南下打击红军,并被蒋介石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共”总司令。
身为秘书的丛德滋随军出征,从北平南下安徽。
东北军在南方水土不服,且不得地方群众支持,多次被我党打败,丛德滋亲眼目睹了内战中伤亡将士的惨状。
他深刻意识到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动,愤怒之下,丛德滋先是向张学良提议,请求立刻停止“剿共”,并与共产党联合起来抵抗日寇。
同时,丛德滋还开始将自己的思想凝练成文章,发表在各地的报刊上,他直抒胸臆,以犀利锋锐的文笔猛烈抨击蒋介石与国民党的投降政策,力主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独断专行的蒋介石哪容得下这等逆耳忠言。
在1935年,他就以“共产党嫌疑分子”的罪名将丛德滋下狱,并在狱中对丛德滋严刑拷打,逼他供认自己的共产党同伙。
丛德滋自是怡然不惧,无论遭到何等严酷的逼供都是闭口不言,他在狱中还不忘大声唾骂蒋介石的卖国政策。
经过张学良的努力营救,丛德滋与一批爱国军人被保释出狱。
丛德滋的爱国热忱被张学良看在眼里,恢复自由后,他被张学良提拔为机要秘书,深得张学良信任。
同年十月,张学良被蒋介石任命为西北剿总副司令,丛德滋跟随张学良赴任西安。
在西安,丛德滋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抗日主张,他主办了《西北向导》、《西京民报》等进步报刊,努力宣扬共产党的抗日方针,并为“西安事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中,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成功后,国共合作抗日开始,丛德滋离开西安,前往抗日第一线的上海,他在担任国民党公职的同时,还秘密出任了《解放日报》社总编辑等重要职位。
在上海,丛德滋一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一面以国民党军官的身份为共产党搜集情报,并多次协助转移共产党红军将士。
在工作中,丛德滋还结识了妻子王竹青,两人同为革命志士,年龄相当、志趣相投,后结为伉俪。
前排左二为谢觉哉,后排左二为丛德滋,左三为伍修权
1937年8月,日军大举侵略华东地区,上海沦陷后。
出于工作上的需要,丛德滋接受党的安排,转至兰州继续开展救亡图存运动。
在前往兰州的途中,丛德滋在陕北苏区小住了一个月,也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时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的小平同志。
小平同志同样从事文字工作,读过不少丛德滋的文章,与丛德滋是一见如故,两人在陕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就是这短短一个月的往来,让小平同志记住了丛德滋一辈子。
同年年底,丛德滋马不停蹄抵达甘肃兰州。
为了救亡图存,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革命梦想,丛德滋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热情都倾注到了革命事业上。
他利用自己文人的身份创办了民众通讯社,在民众间努力宣传抗日的必要性,开展了大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
同时他还以国民党公职人员的身份,为掩护党员同志的疏散做了大量秘密工作。
次年秋天,因为坚定的革命意志与强大的救亡图存的决心,丛德滋通过了党的考验,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从事情报工作,接受办事处处长伍修权的直接领导。
1940年,在伍修权的建议下,丛德滋利用自己国民党的公职身份,在我党的协助下,成功打入了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用合法的身份继续为我党进行秘密情报工作。
此时,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的危急局势下,国民党依然没有放松对共产党的警惕。
为了打击共产党的力量,国民党秘密制定了“限共防共”的反动策略,开始在各地大肆搜捕我党地下党员。
在同年的年末,民众通讯社被兰州国民党当局勒令解散,丛德滋曾经就因为“共产党嫌疑份子”的罪名被捕入狱,他的处境顿时凶险起来。
党中央建议丛德滋放下手中的秘密工作,转移到苏区,那里相对安全。
可丛德滋却坚持留在兰州继续从事秘密工作,此时的他在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担任要职,以他的职位,能够接触到大量机密文件,可以提前掩护共产党同志的撤离。
丛德滋的隐藏手段非常高明,他的身份一开始并没有暴露。
可由于叛徒的出卖,在1941年1月,丛德滋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察觉,并被逮捕入狱。
在狱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丛德滋严刑逼供,逼迫他供出同志们的下落,但都没有得逞。
后来敌人厌烦了丛德滋的嘴硬,干脆对他百般折磨,打得他全身没有一块好皮。
最终,于1941年4月,因伤口感染引发的高烧,丛德滋烈士惨死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之中。
丛德滋牺牲后,他的妻子王竹青、刚出生的儿子丛甘,与两岁的女儿丛丹在党的安排下转移到了陕北解放区。
后来,王竹青改嫁给了丛德滋的战友,同为地下党员的高克明。
丛甘、丛丹
1949年兰州解放,高克明带着王竹青与两个孩子重返兰州,并在此定居。
1950年,党中央开展了烈士确认工作,在全国各地寻找牺牲烈士的家属,落实烈士家属优待政策。
曾经的兰州办事处领导,找到了王竹青和她的两个孩子,并将丛德滋烈士的光荣事迹上报给了中央。
毛在知道此事后高度重视,他在西安事变时就听说过丛德滋的事迹。
为了纪念丛德滋在西安事变中的重大贡献,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毛为丛德滋的家属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00001号烈属证”。
有了烈属证,王竹青和她的两个孩子每月能够领到一份补助金,逢年过节还有政府的慰问品。
王竹青也在党地安排下进入兰州地方部门工作,所得的薪水足以让两个孩子健康成长。
但在后来的一系列风波中,丛德滋由于在国民党内部长期工作过,他的共产党员与烈士身份受到了质疑,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诋毁他。
此时丛德滋的女儿丛丹已经长大成年,她不接受父亲被人质疑,开始多方奔走以证实父亲的身份与功绩。
为此丛丹专程来到北京,找到了当年父亲的上司伍修权。
伍修权对自己曾经的下属丛德滋是时刻不忘的。
他记得很清楚,当年他曾苦劝丛德滋回苏区避避风头。
“你的两个孩子还这么小,妻子也才刚刚生产,现在国民党反动派如此疯狂,你就听我一句劝,先回陕北苏区吧。”
可丛德滋却断然否决道:“我是能走,可兰州还有这么多同志没法走,我得留下来掩护他们,放心吧,我在国民党里工作这么多年,没人会怀疑到我身上的。”
直到被捕前的最后一刻,丛德滋依然坚守岗位,成功掩护了三名地下党员撤离兰州。
事后,小平同志与伍修权为丛德滋恢复了所有名誉,这位烈士的英魂将永远安眠在兰州的烈士陵园,永远守护着他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祖国大地。
像丛德滋这样奋战在秘密战线的英雄烈士,他们的事迹或许不能被大部分人所知晓,但国家不会忘记他们,党也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更不会忘记他们。
参考资料:
宣讲家网:《催人泪下:新中国第00001号烈属证背后的故事》
甘肃党史网:《【陇原红色记忆】丛德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