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龙(中国航天员)
李庆龙,男,安徽定远人,1963年出生,大校军衔,中国最早的宇航员之一,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教练,此后还培训了费俊龙和聂海胜。
中文名李庆龙
中国
民族汉族
西安空军导弹学院
航天员
1963年
男
安徽定远
大校
人物简介
李庆龙1963年出生,1984年成为空军首批本科飞行员。1995年10月,历经重重严格选拔,李庆龙和来自河南的吴杰,成为我国首批两名航天员,并被派往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主攻“太空行走”,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国际航天员”证书。1998年1月5日,自称“海归派”的他与杨利伟等13人一道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光荣一员。
1999年,神舟五号作为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完成任务;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也遨游太空,并执行了“多人多天”的任务,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奇迹。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航天员教练李庆龙的努力。
在性格上,李庆龙外表朴实温和,举止稳健却不古板,善谈而有分寸,自信、内敛而不张扬,话语间充满了坚毅和不容置疑的果敢,说到开心处时眉宇间经常浮出笑意,令人备感亲近。
人物经历
1980年9月,18岁的他历尽千辛万苦考取了大学。
1984年,一毕业即被招为空军首批本科飞行员。
1996年11月,他和吴杰被派往俄罗斯莫斯科星城加加林太空训练中心接收训练。
1998年1月5日,与杨利伟等13人一道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光荣一员。
当然还有一个坐标不仅磨练了李庆龙的意志与心态,更完善了他的宠辱不惊的人格,那就是与“神舟”五号一起遨游太空擦肩而过。那种滋味确实不好受。作为一个航天员,必须做好两种准备,一种是身体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更要承受一种历史和文化的重量。这位坚强的男人经历了最刻骨铭心的考验。“当我聆听了胡锦涛关于用中国人自己培养的宇航员乘坐中国人自己研制的飞船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的讲话,我的心情一下子平静了下来。”李庆龙回忆当时的心境时感慨万分。
他明白,第一个遨游九天的中国人的每一个举动都将牵动世界的目光,由他和其他中国教练培养出来的杨利伟无疑是最好、最合适的人选。俄罗斯一位教练说过这样一句话:航天员经过大量的训练,最后机会总是少数人,这本身就是航天员的生活之一。“神舟”五号胜利返回后,李庆龙无比兴奋。他的骄傲和那份不需要鲜花和掌声的自豪,都证明在这个伟大的惊世成功中,他也是一分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人物评价
李庆龙一家挚友评价
在同学和挚友张力眼中,来自偏远山区的李庆龙无疑是他这位北京大都市人的一面旗帜:1980年9月,这两位来自天南地北的有缘人成了上下铺的好朋友。李庆龙这位大哥吃苦耐劳、执著的品行深深打动了张力。为了练喝酒,李庆龙买了一军用水壶的散装白酒,每天下课回来喝一大口,终于练成了喝酒高手,可他却从不贪杯,表现出极强的克制力。
大学四年,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李庆龙坚持长跑从不间断,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在生活上,李庆龙对年轻于自己的张力呵护有加,无微不至,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李庆龙是个十分重情意的人,毕业这么多年,不管身居何位,始终与张力保持着联系,每有好消息,总是第一个告诉张力。
航天小组评价
在1995年当时的宇航员选拔小组看来,李庆龙无疑是最好的人选。那时33岁的他已是一名少校衔的师飞行技术检查员,属最高级别的飞行员。从他讲述的最惊魂的两个故事中,其所具备的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技艺折服了在场所有的人。
1986年,刚飞行两年的李庆龙驾战斗机执行双机编队特技训练任务,返航时突遇大雾,经验甚少的他凭着冷静的头脑,不慌不忙地严格按程序操作,平安返航,这时他才发现汗水打湿了全身。一次,他驾机升空4000米时,一架大型民用机突然从头顶擦过,惊出一身冷汗。只见他临危不惧,稳操住舵,避免了一次机毁人亡的恶性事故。
人物轶事
1994年在不经意间,只在少年时飞过一次滑翔伞的李庆龙的飞行天赋被开发出来,他好像注定要在天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妻子蒋虹忘不了:“双学士”飞行员的丈夫那副团长的提拔任命马上就到。留,轻车熟路前景可观;走,前途艰险荆棘密布。一天,电视台播出一段纪录片:一位前苏联航天员搭乘的飞船在返回途中发生故障,再过两个小时,飞船就要坠毁。这名航天员掏出怀中的金笔用宇航服包好,对地面上凝望他的妻子含笑嘱咐:请把金笔作为礼物,转赠给你未来的丈夫。
蒋虹说,飞行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为了让庆龙安心飞行,结婚15年了从没有打听过他工作上的事,我操持家,把女儿养大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李庆龙理解妻子的这份情意,从不把烦恼事带回家,并要求其绝对信任自己的能力。
俄罗斯加加林宇航中心主任克里穆克将军至今难忘中国人李庆龙和吴杰创造的奇迹。1996年3月,这两位兼具工程学和军事学学士学位的飞行员,率先走进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经过8个月的俄语强化学习,他们被派往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
按计划,他们要在1年内完成原来需要4年才能完成的训练课程,这包括:俄语、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理论和艰巨的任务训练,还要不降标准地参加考试。
尽管克里穆克中将对这两个还不能熟练听说俄语的中国航天员明显地表示出疑虑,他还是要求两人上午报到后下午立即上课。
艰涩的俄语和专业课,抗超重训练、抗眩晕训练、抗缺氧训练、海上救生、陆地伞降、沙漠生存……李庆龙还要再加学太空行走技术。“上天的阶梯”难关重重。
两个人默默地交换一下眼神,攥紧了拳头。这一年,德国、法国的受训航天员每周末都要乘飞机回国休假,他俩却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他们和生活老师大练口语,在餐厅,有时甚至在游泳馆和桑拿房与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询问登太空经验,回宿舍再笔录下来。雪地生存训练,他们来到北极圈,像爱斯基摩人一样钻到雪窝棚里,在零下48摄氏度的严寒中靠一块压缩饼干坚守48小时,每人体重减了两公斤。耐热训练,90摄氏度的干风往模拟舱里吹,汗水在脚下汇聚成水洼,他们一口气坚持了52分钟。
一年之后,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困难的李庆龙终于凭优秀的成绩拿到了027号国际航天员合格证书。说起爱徒杨利伟,李庆龙疼爱有加。而在杨的眼里,李教练既严厉又亲切。他清楚地记得,在酒泉等待飞天的日子里,李庆龙千叮咛万嘱咐:进出舱门的时候一定要慢点,千万别把头盔碰裂了。当杨利伟回到航天城的时候,一见到李庆龙便与他紧紧拥抱,两个具有钢铁意志的男人都留下了激动的眼泪。“谢谢你!”杨利伟大声说到。“谢谢你呀!”李庆龙哽咽道。“我们这帮人从空军来到这里,舍弃自己特别喜爱的飞行事业,就是为了追求上天,但是最后只能有一个人上天。
杨利伟代表我们大家实现了这个愿望,这么完美的飞行,这么平安地回来了,能不激动吗?”李庆龙说。这几年的春节,李庆龙和其他航天员共十几家人,每年都集中到一个人家里过。男人们在饭厅下棋,女人们在卧室聊天,孩子们在客厅玩耍。吃年夜饭的时候,每家做一道菜,在一起聚餐,共祝新年,遥祝远方的父老乡亲,共同期待着载人飞船升空的那一天。2004年猴年春节依然如故,因为训练是第一位的。
参考资料1.李庆龙·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