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双壳纲帘蛤目马珂蛤科动物)
一种对于可食用双壳贝类的泛称,也被叫做蛤蛎、蛤、文蛤、西施舌、蚌、花甲。已知12 000种,其中约500种栖于淡水,其余的为海栖。通常栖于砂质或泥质的水底。
中文名蛤蜊
动物界
软体动物门
双壳纲
帘蛤目
马珂蛤科
蛤
蛤蟆、蛤蜊
浅海沙中、华北平原
化学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
药用价值
蛤蜊味咸寒,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作用。《本草经疏》中记载,说:“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除这种传统用法外,还对蛤蜊组织进行化学提取,提取物称为蛤素。动物实验证明,蛤蜊对小鼠的肉瘤和腹水瘤都有抑制作用和缓解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蛤蜊肉炖熟食用,一日三次可治糖尿病。蛤蜊肉和韭菜经常食用,可治疗阴虚所致的口渴、干咳、心烦、手足心热等症。常食蛤蜊对甲状腺肿大、黄疽、小便不畅、腹胀等症也有疗效。(《本草经集注》)
功效作用
蛤蜊肉以及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它们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胆固醇的药物谷固醇更强。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这对解除一些烦恼症状无疑是有益的。
蛤蜊忌与田螺、橙子、芹菜同食。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 蛤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142 千卡 |
蛋白质 | 24.2 g |
脂肪 | 1.6 g |
胆固醇 | 50 mg |
饱和脂肪酸 | 0.3 g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0.2 g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0.3 g |
碳水化合物 | 5.9 g |
叶酸 | 7 μg |
钠 | 112 mg |
镁 | 32 mg |
磷 | 327 mg |
钾 | 628 mg |
钙 | 65 mg |
铁 | 2.7 mg |
锌 | 0.84 mg |
维生素A | 149 μ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02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07 mg |
烟酸(烟酰胺) | 0.58 mg |
维生素B6 | 0.02 mg |
维生素B12 | 18.63 μg |
维生素D | 0.1 μg |
维生素E | 1.12 mg |
维生素K | 0.3 μg |
参考资料
1.蛤蜊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