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须注重发展思维
语文教学须注重发展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的确很值得探讨。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如下几个重要途径。
一、优化教学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内驱力
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学。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 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 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心理。如于漪老师教学《听潮》时的导语就是很好的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听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状。 (让学生说)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态,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 读描绘海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鲁彦《听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会。
于老师的这段导语,开头连用两个问句,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揭开了对文本探究的序幕。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设计大量生动有趣 的情景画面,作为引发学生想象力和自由联想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联想,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精心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学生切入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提问,通过精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扣住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生把握课文精髓。 同时要注重问的质量,设计的问题要精当,要有启发性。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的切入口,问题解答过程中教师的 等是相当重要的。
如讲《化石吟》一课时,先问学生:你们见过化石吗?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马上冥思苦想,在记忆的仓库中查找资料,搜索记忆中的知识来回答,即使没有什么清晰的概 念,也会引来一双双期待的眼神,这一求知的欲望就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
当然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品质的方法很多,但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否则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我在上《伟大的悲剧》一课时,设计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将这次的南极探险称为悲剧?又为什么将这悲剧定义为伟大 ?由这两个问题切入,学生对事件的发生、事件的意义、 人物、人物的精神都能做深入地思考。又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木兰这个形象,我请学生将熟悉的 古代女子,包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如穆桂英、 林黛玉等,与木兰作比较,分析木兰身上所具有的 女子共性的一面及她独具个性的一面。再如《丑小鸭》是一篇学生极其熟悉的童话,教学时老师请学生看了 拍摄的同名动画,然后提了个问题:影片对原作做了哪些改动?你认为这些改动有助于表现丑小鸭这一形象吗?通过比较, 对作家塑造的这一形象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如此几间之下学生很快就把握住了形象的关键。
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也是发展思维的好方法。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一一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 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稳: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 ,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 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按照这些问题按部就班进行提问,学生也就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进入教师预设的答案中。 这些问题把文章肢解了,不但文章的整体美丧失殆尽,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都受到严格的控制。阅读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建构自己的认知图式,从而达到认知文本信息的目的。在这种 万段的问题 之下,学生是不可能建构起自己的图式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的,也是 的。学生在这些所谓井井有条的提问中,忙于去寻找书上现成的答案,忙于把这些机械的答案机械地表述出来。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个性去倾听文本, 不能自由地理解表达,更谈不上有创意地表达。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必定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创新意识,提供创造的机会,鼓励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椎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就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但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而且能够强化教学的重点,帮助突破教学难点,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能真正体现新课标中有关增长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珍惜每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也是在《丑小鸭》这课的教学中,有个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提出:既然影片的改动损害了原作塑造的形象,那为什么还要改?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提问后,教师 大家就该问题作了讨论。一番讨论之后,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作品追求娱乐性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一次发文,一次思考,提高了大家发现问题的能力、鉴赏作品的能力。我认为:教师很多时候不必拘泥于自己课前设下的教学内容,有时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探究反而更重要。在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中,很多同学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表达了敬仰之情, 对他们探险产生的深远意义做了充分肯定,也有同学对探险产生了渴望。在一片肯定声中有个别同学提出余纯顺因为季节选择的错误和不愿携带CPS定位系统最终导致葬身罗布泊, 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探险绝不是莽撞的匹夫之勇。我们立即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因为他的创新思维,这场讨论向纵深推进了。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必须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这样一段阐述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因此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的角度出发,语文课堂绝不能钳制学生的思维,而应让学生在积极的开放的思维活动中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的研究教材和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