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大人(中堂大人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札记〕李建学
>中堂大人(中堂大人相当于现在什么职位)
网上偶遇《晚清第一奏折,每字尽显权谋话术》,典型的“标题党”;写得好,有思想有见地。
之前读过李鸿章崭露头角的代表所——所谓“600字参倒翁同书”的“晚清第一奏折”,感觉不错;却没想那么多,也没有这篇文章分析得透彻。读过两遍,把602字的“晚清第一奏折”摘录出来,找原文对照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存记奏折如下:
参翁同书片同治元年正月初十日。再,前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咸丰八年七月间,梁园之挫,退守定远。维时接任未久,尚可推诿。乃驻定一载,至九年六月,定远城陷,文武官绅殉难甚众。
该督抚独弃城远遁,逃往寿州,势穷力绌,复依苗沛霖为声援,屡疏保荐,养痈贻患,绅民愤恨,遂有孙家泰与苗练仇杀之事。逮苗逆围寿,则杀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以媚苗,而并未解围。寿城既破,则合博崇武、庆瑞、尹善廷以通苗,而借此脱身。
至其上年正月奏称苗沛霖之必应诛剿一折三片,脍炙人口。有“身为封疆大吏,当为朝廷存体制,兼为万古留纲常。今日不为忠言,毕生所学何事”等语,又云“誓为国家守此疆域,保此残黎”,俨然刚正不屈,字挟风霜。逮九月寿州城破,翁同书具奏一折二片,则力表苗沛霖之忠义。视正月一疏,不特大相矛盾,亦且判若天渊。颠倒是非,荧惑圣听,败坏纲纪,莫此为甚!
若翁同书自谓已卸抚篆,不应守城,则当早自引去,不当处嫌疑之地;为一城之主,又不当多杀团练,以张叛苗之威。若翁同书既奉谕旨,责令守城,则当与民效死,不当濡忍不决;又不当受挟制而草奏,独宛转而偷生。事定之后,翁同书寄臣三函,全无引咎之词,廉耻丧尽,恬不为怪。
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
据说当时曾国藩为参倒翁同书,召集所有幕僚草拟并讨论奏稿;李鸿章一文胜出,翁同书最终被判斩监侯。
翁同书可不是一般人啊。本人封疆大吏,家族势力堪称强大。其父翁心存为皇帝近臣,多年身居要职,可谓“大树”。
翁心存(1791—1862年)字二铭,号邃庵,江苏常熟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曾为同治帝师;卒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端。长子翁同书外,次子翁同龢为光绪帝师,戊戌变法的支持者,近代史上的忠臣形象。
如此树大根深的官僚世家,都非等闲之辈,却被曾国藩算计,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李鸿章一纸无可辩驳的奏折,使朝廷为难中选择了准奏;扳倒了翁同书,致翁心存忧愤而终。
十年前,我6000多字的读书随笔《李鸿章的名声》,刊发于《秦岭》2012年夏之卷,曾得到著名作家邢小利肯定。其间有关李鸿章之功过,不再赘述。存记这篇著名奏章,并推荐给年轻人;欣赏中堂大人文采,而已。
李鸿章以此折等功绩获曾国藩重用,很快得以编练淮军独当一面,并逐步做大,成为晚清朝野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以“晚清第一折”讲故事,有些唬人。李鸿章于风雨飘摇中的“裱糊”本事,包括他这种“刀笔吏”手段,值得玩味。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曾国藩病逝,李鸿章千里之外撰送挽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赞美老师的同时,毫不客气的明确了自己的地位。情感和文采之外,“李中堂”个性暴露无遗。
对联中的“内安外攘”,倒过来读,就是蒋介石抗战前的基本国策。
对于李鸿章,不能简单的以“好”“坏”定论。即使以“高”“低”说事,也要尽可能站在当时的境况下看问题,才能看出端倪。
2022年9月26日晨于西安?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