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未有(亘古未有的意思)

亘古未有(亘古未有的意思)

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最近浏览网上发现,很多人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伟人,而我更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毛主席一生写过很多诗词,其中很多词句都流传甚广。有些具有代表性的诗词甚至通篇都是千古名句。“气势”和“胸襟”一直是毛主席诗词中的热门标签。

比如《沁园春·雪》这首词,字字玑珠,句句经典。读起来,不由地让我们沉醉于词中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充分领略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豪迈气概,把伟人的高大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卜算子·咏梅》也是这样,诗人以乐观主义精神,以拟人的手法形容梅花寒雪料峭、独放不争,并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高尚品质。

>亘古未有(亘古未有的意思)

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作者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现出伟人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另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如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些诗句,无不表现出伟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态度,豪迈乐观,天高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深受鼓舞。

笔者认为,在毛主席一生创作的诗词中,还有一组能体现伟人风采的词作—《十六字令三首》,在这里,以本人粗浅理解,略表一己之见,抛砖引玉,继续领略伟人的胸襟气魄。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这三首小令写于1934年到1935年间,此时红军正处于长征时期,路上不仅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前进中不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天险。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主席通过写山势之高、山势之磅礴、山势之陡峻,歌颂了我们的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小令都是以“山”开篇,所以它是以山为题材的组词,看似相互独立,实则互相关联。小令集比喻、夸张、想象、象征等众多手法于一体,气势磅礴,意境豪迈,胸襟开阔,节奏紧凑,格调雄浑。笔法清奇,亘古未有。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巍峨与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描写的是,长征过程中,在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多路追兵的情况下,促使部队快速行进,往往是快马加鞭、一鼓作气到达顶峰后,才能回头看一看,这时已经站在了很高的地方,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读起这首小令,仿佛使我们看的这样一幅画面:为了摆脱追兵,部队必须尽快翻山越岭。行进中,由于山势的险峻,主席一马当先,一路到达山巅,回头四下观看,饱览周围的景色,头顶的青天仿佛触手可及。这种描写准确生动,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是静止不动的,作者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在他的眼里,群山磅礴,就像是大江大海那样波涛翻卷,在奔腾,在怒吼,掀起巨澜,就好像千军万马激战正酣。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写到这里,气势更大,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些许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抵住。没有山的支撑,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充分体现了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通过对山的描写,毛主席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这三首《十六字令》估计读过的人不多,但是真心喜欢毛主席诗词的,应该都读过。其气势磅礴古今无人能及。